近日,网络轻喜剧《奇葩住客》自腾讯视频首播以来好评如潮,被腾讯视频电视剧频道列入“热剧精选”板块,喜剧榜最高排名第四,评分保持在7.5分左右。该剧的总策划、编剧之一是我校2009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潘秋蓉。

(潘秋蓉)

(《奇葩住客》剧照)
学习路上师恩伴
潘秋蓉出生于广西北海,从她记事起,她的父亲就经常租录像带回家观看。在父亲的影响下,潘秋蓉有着丰富的阅片量。2008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广西属于新兴专业,在潘秋蓉高中同班好友——《奇葩住客》的导演崔犇犇的启发下,潘秋蓉开始了解并向往这个专业。最终,她凭借着自身的影视知识储和从小锻炼的文笔能力,考上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2009年,是广西民族大学首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第一年,没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实训设备,学生们就运用自己的单反和数码摄像机进行拍摄,潘秋蓉说:“那时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得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在班主任尹力的眼里,潘秋蓉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学生,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积极实践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有股子不服输的干劲儿。
在潘秋蓉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许多老师都给予了她帮助。“其实我不太记得老师们的全名,只记得当时是怎么称呼他们的,比如教新闻的力姐,教AE的万万、教非线的萍姐。现在想来,也许在我的心里,当时他们真的不像是老师,反而像引路的哥哥姐姐。”
在潘秋蓉刚开始学习非线性编辑时,任课老师文萍布置了一份音乐短片剪辑作业,视频素材为相思湖的镜头画面。潘秋蓉为此作业耗费心神,但她也从这份作业中明白,剪辑并不是简单的画面拼接,而是要跟随着音乐的情绪和节奏把控画面编排,甚至要细细琢磨歌词,给画面的重组赋予新的内涵。以至于毕业后,潘秋蓉在传媒公司做项目时,她总会习惯先找合适调性的音乐反复地听,脑海中出现画面后再去把控剧本、分镜头。她说:“在我眼里,剪辑不仅是一门学问、一种技术、一个工种,它还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过程。”

(潘秋蓉)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潘秋蓉选用“果粒橙”果汁作为拍摄商品,那时她已经学习过非线性编辑,潘秋蓉主动找到任课老师文萍,表达自己想用区别于非线性编辑的方式去尝试完成拍摄的想法,文萍老师鼓励她要勇于尝试。于是,潘秋蓉便一鼓作气拍摄上千张照片,以照片拼接的方式,熬了三个晚上完成该作业。最终这份作业也让她取得了该门课程前三名的好成绩。“这次作业也让我在出了社会后,面对不同的拍摄任务时,能主动思考,尝试从不同方向去制作作品。”
除了像“哥哥姐姐”般的老师们在前面引路,还有一位“妈妈”般的老师让潘秋蓉印象深刻,她就是杨学明老师,同学们总亲切地称呼她为“杨妈”。在潘秋蓉的心里,杨学明就像一盏明灯。离校多年,回忆起来对她影视创作影响最深的便是杨老师任课的《视听语言》《影视作品分析》《中外戏剧史》等内容。
自制剧中绽光芒
2020年疫情稍缓时,好友崔犇犇从广州回到北海,表示想要制作一部电视剧,基于他在广州已经有网剧《极品士兵》的制作经验,再加上对潘秋蓉的文笔和思维能力的欣赏,两人一拍即合,成为合作伙伴,也就有了今天《奇葩住客》的诞生。

(《奇葩住客》开机合照)
该剧设计为一群游客到北海涠洲岛旅游,因突遇台风,众人聚集到名为“奇葩住客”的民宿。同一屋檐下,经历了多起奇葩实践,众人相互磨合、相互了解,最终产生了不期而遇的温暖。创作团队还在剧中设置了一个抗疫的医护人员角色,以此感谢医护人员在疫情时的付出。

(《奇葩住客》剧照)
潘秋蓉说:“片子里面到处埋了许多我们的小心思,不说这部剧有多好,但是作为我们的第一部正儿八经上平台的作品,虽有遗憾,但也满意。”《奇葩住客》作为工作室第一部自主编剧且不受投资方影响的剧,创作空间大,潘秋蓉团队有许多想法能够放在其中展现,讲述不同的人物故事。“虽然这部剧很短,只有八集,一共320多分钟,但里面包含了很多细节,每一集都有铺垫,可以细细去品。”

(《奇葩住客》剧照)
《奇葩住客》不仅是在讲故事,更融入了许多令人思考的内容。例如“无手机日”一集,剧中展现了在没有手机的状态下,每个人都是焦灼空虚的,想映射的是当下人们离不开手机这个现状。除此之外,剧中还放了很多童年的游戏在里面,想唤起观众的回忆,引起共鸣,希望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回归从前那种单纯美好的快乐。

(《奇葩住客》剧照)
“直播辩论”一集,剧中将“网络直播”这一热点进行了讨论,让观众看到它的利与弊,都能够有自己辩证的思考。团队还在剧中设计了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兵角色,众角色为了帮助缓和他的病情而在客栈里打造了三个国家不同风情的场景,还假扮外国人去哄他开心。潘秋蓉说:“我们不仅是想向老兵致敬,同时也想传递‘一定要多陪伴老人’的想法。”

(《奇葩住客》剧照)
理想追梦见真心
回顾起为何走上了编剧这条路,潘秋蓉谈到了她当时的迷茫与选择。大三暑假将要去实习时,她在电视台和传媒公司之间犹豫不决。当时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个大方向专业,学习的内容丰富,能够从事的工作也多。在学习非线性编辑与新闻后,潘秋蓉感到纠结万分。非线性编辑可以将一组画面,以不同的编排方式呈现不同的含义,但新闻要求真实,不容许编排,事实是如何便是如何。
一种是脑洞大开,一种是追求真实,潘秋容难以抉择。让她印象非常深刻的一节课是尹力老师在上新闻采写课时提到:新闻一定要求真,如果新闻没了真实性,那么就容易被以讹传讹,有些事实、真相将会永远被埋藏起来。尹力老师所说的话让潘秋蓉悟到自己未来如果要从事新闻领域应是要用好手中的话筒。“我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所以在思考未来方向时,我觉得新闻会与自己的性格更契合。”潘秋蓉最终选择去往北海市广播电视台实习,在新闻类的栏目工作。实习的那段时间,她虽然感到很累,但却也乐在其中,也体验到了尹力老师所说的新闻真实。
暑期实习结束之时,《巴比伦少年》剧组来到北海取景,同时要在北海找一位副导演。潘秋蓉所实习栏目的负责人与该影片导演周燕是大学同学,听闻此消息,立刻将潘秋蓉推荐给了周燕。

(《巴比伦少年》拍摄期间日程)
《巴比伦少年》在潘秋蓉大四开学后正式开拍,她协调好课程学习事宜,顺利进入剧组。她表示“其实我作为一个编导班还未毕业的学生,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不仅在电视台实习过,还进入正儿八经的剧组实践,这份经历对于我来说非常难得。”
《巴比伦少年》最终获得2013年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提名,也正是通过参与该影片的制作,她找到了新的尝试方向,即影视创作。毕业之后,潘秋蓉回到北海,有了《巴比伦少年》的引路,她的名声在北海传媒界逐渐传开,开始有人找潘秋蓉合作,拍广告、企业宣传片。“这些工作帮助我愈发地磨练了自身对镜头画面及内容的把控,为我日后能制作出自己的影视剧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期间传媒公司生意一度遭遇经济危机,潘秋蓉还开过生鲜店卖猪肉。但她表示,这只是影视剧路上的小波折,她并未被打倒,相反这些经历还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素材。在做生鲜生意的同时,潘秋蓉也没放下自己的专业,继续写着剧本。
崔犇犇从广州回来后,潘秋蓉的工作室也在《奇葩住客》拍摄的过程中创立。该工作室以影视剧、舞台剧、小品、话剧等剧本创作为主。对于潘秋蓉来说,重回影视剧的赛道,终于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在传媒公司工作时,制作的宣传片广告片也获了些奖,也算小有成绩,但这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更想从事我喜欢的影视剧工作。”

(潘秋蓉)
潘秋蓉说:“有些思想、观点,可以透过剧本、通过镜头去表达出来。影视剧表面是一个故事,但是背后细细品尝才能体会出导演真正想表达的内涵。”这才是影视剧创作最吸引她的一点。
此外,潘秋蓉还寄语学弟学妹,希望他们打好基础,勇于尝试,持续创新,坚持初心。
(校对:杨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