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好比春江水……”9月20日,在南宁市伊岭岩风景区里,壮家姑娘搭起了对歌台,唱起了原汁原味的壮语山歌,而这对山歌的人正是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2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以及部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为了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高级新闻写作》课程教师覃圣云、黎鲜及新闻学教研室主任胡洁虹带队把课堂搬进景区,打造沉浸式体验课堂,在壮家山寨、千年溶洞中,来一场移动的新闻课堂。
(研学活动合影)
伊岭岩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南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景区内拥有伊岭壮家山寨和千年喀斯特溶洞。独特的地质地貌、浓郁的壮族民俗风情文化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壮族文化氛围、拓宽视野,为新闻写作积累素材。
唢呐迎客、跳竹竿舞、对山歌、喝见面酒……同学们走进景区壮家山寨,壮家人待客的热情扑面而来。在壮文化大观园中,随处可见壮族的农具、石磨、担子、铜鼓……以及壮族的服饰、日常生活用品等,让学生们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还可以亲身去体验。同学们直呼“太有意思了”“原来八十斤柴火挑起这么重”“铜鼓的声音这样雄浑”。
(壮族姑娘与同学们对唱山歌)
(同学们用镜头记录壮族文化)
“大家回头看,这一处像不像丰收的‘壮乡’,各式各样的‘瓜菜’堆满屋。”讲解员边介绍边带同学们走进千年喀斯特溶洞,洞幽石奇,石笋、石柱、石幔、石花自成形象,一步一景,景景不同,仙人下棋、蟠桃盛宴、水底蛟龙、木棉花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相互碰撞,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惊喜。融入现代科技的“时空隧道”,更让大家多了份不一样的体验。
(同学们参观喀斯特溶洞)
“蒙内是你好”“哒咩是妈妈”“壮语有六个舒声调、两个促声调”……景区的游客中心变成壮语小课堂,景区工作人员黄珏清一字一句地教同学们学壮语、唱壮族山歌。
(景区工作人员黄珏清教同学们学壮语)
(研学课堂现场)
(同学们在采访景区研学负责人苏英(左一))
“景区是如何将溶洞与壮乡文化融合起来呢?”“旅游观览线路的设计有什么样的巧思?”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课程布置的深度报道作业,学生们积极地采访景区工作人员。有的学生对游客采访:“您来这里旅游感觉怎么样呢?”
“传媒学院的学生真的很优秀,学壮话很认真,而且勤学好问,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壮乡的魅力,把壮族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景区研学负责人苏英对同学们的表现十分赞赏。
2022级新闻学1班同学韦梦婷说:“壮族文化很有魅力,在实地亲身体验新闻现场的这种感觉很难忘,未来我要不断磨砺自己的笔力和脚力,做好每一次的新闻报道。”“外出采写能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捕捉生动真实的场景,锻炼采访技巧,为我们采写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2022级新闻学1班同学孙依冉说。
覃圣云表示,打造行走的采写课堂,是她对新闻采写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让同学们实实在在地用眼睛去看,用脚步去丈量,用大脑去思考,再用文字去表述出来,既是练习也是实战,同学们会在这个过程得到更全面的训练,写出来的作品也会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和深度。
(初审:黎 鲜)
(复审:覃圣云)
(终审:万益杰)
(校对:陈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