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成立于2014年3月1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广播电视台、柳州市委宣传部与广西民族大学共建学院,现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新闻学等4个本科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2个学术硕士研究生方向和1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学院在籍本科生1445人,在籍研究生132人。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入选自治区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入选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入选校级特色专业,传播学入选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校级课程思政教改示范专业;学院建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基地,另有新闻与传播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国-东盟(广西)广电视听艺术创作中心、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入选自治区级基地;“视听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入选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广告策划与制作”“传播学概论”入选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广告学原理”“纪录片创作”入选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广告学原理”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高级职称21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2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15人),中国农业期刊领军人物1人、自治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广西广播电视百名人才1人、广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百名人才1人、广西文化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西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广西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广西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3人、广西统一战线百名专家1人。同时聘请张会军、周扬、浩宇、荣斌等多位学界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为行业导师或客座教授,组建了一支师德师风良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院注重学科建设,专业方向明晰,教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基地、新闻与传播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广西广电视听创作基地、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4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有融媒体演播实训中心、中国-东盟(广西)广电视听艺术创作中心、广播电视实验室教学中心、新闻出版实验教学中心四个实验中心和播音实验室、虚拟演播室、电视演播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传媒实验室、 编辑出版实验室、数字出版传播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及录音间、广播直播间等40多个实践教学场所。实验场地25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2200多台(套)。学院建有自己的报纸、杂志、网站、实验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实践教学平台,秉承“明德传理 融技兴艺”的理念,以培养满足民族复兴进程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传媒人才为己任,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主轴,挖掘内涵式发展的潜力,以播音主持和影视编导为双翼,凸显融媒体时代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传媒学院成立以来,形成了“团结共进 传承创新 明体达用 体用贯通”的院风、“精益求精 立己达人”的教风和“勤学躬行 言为心声”的学风,打造了“传影新声”专业文化月和“言·传”学术沙龙等多个活动品牌。为社会输送优质传媒人才3000多人,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共获得各类荣誉10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00多项,省部级奖项500多项。毕业生分布在包括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国家及各省市主流媒体、各大传媒企业和各行各业,社会评价良好。学生学历提升的积极性逐年提高,近百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院校硕博研究生。
传媒学院出台具体的教学科研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参与各级教学竞赛活动。近五年以来,教师队伍共获教学、科研项目立项68项,其中国家级人文社科课题4项(国家社科思政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17项,厅局级课题20项,横向课题2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9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2篇(核心期刊80余篇),获得教学科研奖励50余项。承办第十三届全国网络编辑年会,与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
学院本着务实创新的原则,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建设成为广西区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成为广西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高地,传媒发展研究基地,传媒业创新创作基地和传媒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