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第六届年会专题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开展。本次专题论坛共分为六个会场,各个会场聚焦“影像跨文化传播”这一主题,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讨。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影像跨文化传播”为研讨主题的会场中,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研究员陶赋雯以《摩登记忆与怀旧挽逝—电影“初代女明星”再析》为题,通过解析“初代女明星”在历史文化中的形象记忆和以摩登为特征的流行文化记忆,探寻了为何“初代女明星”的形象在今天依旧被大家怀念。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院教授谭慧和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助理研究员何媛以《“十七年”时期的新中国电影外交:冷战时代的文化较量与外交实践》为题,分析了“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的电影外交活动,揭示了新中国电影外交如何在冷战初期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并影响全球局势与国际关系。广州大学副教授周文萍、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张陆园、中央民族大学助理教授易靖、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杨宾等学者也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在评议环节,陶赋雯和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牛鸿英对每位学者的研究分享做了点评,并对大家的研究表示认可,陶赋雯呼吁大家在今后可以多关注不同国家的影像研究,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影像跨文化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影像跨文化传播”主题研讨现场)
在以“数智技术赋能影视跨文化传播”为研讨主题的会场中,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蔡颂和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硕士生张以航以《文明互鉴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在泰传播的编码解码研究》为题,以二十三部新主流电影为研究样本,从研究目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和研究程度三个方面来展开分享,提出加强宣传工作既要创新宣传方式,也要优化编码的策略。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张玉霞、江西服装学院专任教师周萃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专任教师陈赛君等学者也分别做了话题讨论并表达观点。
在评议环节,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丁钟表示,本次学术交流对于跨文化传播研究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全燕对在场的学者们提出建议,希望大家可以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对象,让传统美学对接当代观影者的审美需求,积极推动文化国际传播。



在以“影视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为研讨主题的会场中,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钱春莲和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陈璐明以《中国电影跨文化智能传播研究的方法、维度与理论模式》为题,提出在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进入数智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阶段,应积极探索未来中国电影跨文化智能传播的理论发展趋势,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新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全新策略。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冰雪以《区域国别视域下的中国故事英国传播:模式、问题与进路一基于 China Hour UK 专属时段的考察》为题,表明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是中国对外发声,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维度,提出下阶段应当推进中国故事对英传播在地方联动、数智赋能等方面的聚力协作,助力中英两国间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通。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黄瑛、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专任教师刘景予、西安外事学院讲师权倩等学者也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在评议环节,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蔡颂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沙扬对每位学者的研究分享进行点评,鼓励大家加强交流,在思维和思想的火花中共同推动影视跨文化智能传播向好发展。



在以“中外影视交流与影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为研讨主题的会场中,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孙蕾以《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国产商业电影的民族性表达》为题指出,“共同体美学”是近年我国电影界的新兴文化理论,应积极关注国产商业电影民族性表达特色,深切把握中国电影的共情、共振、共赢发展,探寻中国电影新的创作空间和路径的可能性。烟台大学副教授薛涛以《来鲁留学生留学现状调查与“多重三位一体” 中华文化传播创新路径探索》为题,提出接收海外留学生来华求学,有助传播我国语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破国际刻板印象、讲好中国故事,以期将更多地将留学生”转化为“国际友人”,推动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编审覃圣云、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主任黄旭捷,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谢寒等学者也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在评议环节,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院教授谭慧和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余佳丽对各位学者的论文分享表示认可,呼吁大家就中外影视交流领域积极沟通,共同探索影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中外影视交流与影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主题研讨现场)
在以“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研究”为研讨主题的会场中,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徐雅宁以《危机反思与家园重构: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美学趋向》为题,通过《狼图腾》等影片揭示生态危机与精神迷茫,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并倡导构建生态共同体,聚焦少数民族“原生态”,传达生态人文关怀与重建家园期望。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授邴波以《浅论“援疆精神”的影像建构》为题,剖析了“援疆精神”概念内涵及相关精神联系,提出通过家国同构叙事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建构途径,阐述了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卓雅、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一级导演韦庆林、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牛绿林等学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在评议环节,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苏静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蒋凌昊对每位学者的研究分享做了点评,苏静呼吁各位教师和青年学生把目光放得更长远,通过研究对比其它国家的媒体,发现新的视角。



在以“影视传播‘请进来’和‘走出去’”为研讨主题的会场中,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学明和副教授万益杰以《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故事”的电影化--以国产空难题材电影的时空叙事与视听呈现为例》为题,着眼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曾受渠道与创作水平限制导致国家形象被“他者”化的状况,以《中国机长》等影片为对象,分析其改编手法、展现的主题及商业特征等情况,为国际传播提供范例,彰显了“中国故事”电影化、国际化的潜力。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陆薇和副教授叶桐以《跨媒介视域下的川剧题材微短剧国际传播研究》为题,通过剖析网络微短剧,阐述其为川剧跨媒介叙事、国际传播提供的新途径,同时探究了川剧传播策略及网络微短剧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何杰锋、熊艳,云南开放大学副教授张怀强,厦门理工学院讲师杨俊芳等学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在评议环节,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勇和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建华对每个人的研究分享进行了点评,杨建华提出建议,希望各位学者在构建对外传播平台时明确传播对象,依据不同地域文化确定相应的接受群体,进而扩大传播范围。



(“影视传播‘请进来’和‘走出去’”主题研讨现场)
此次专题论坛不仅契合了本届年会“中国影像跨文化传播的新思考新实践”的主题,也增进了参会学者们的交流共进,为研究中国影像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法。
(初审:裴 煜)
(复审:万益杰)
(终审:覃慧敏)
(指导:杨学明)
(校对:兰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