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第六届年会青年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开展。本次青年论坛设置四个分会场,围绕“影像跨文化传播”的主题展开,参会者从不同视角出发,进行了相关论文的分享与交流。
在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影像跨文化传播”的会场中,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汪米拉以《‘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拉美影视跨文化传播》为题,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展示了中国影视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在跨文化交流分析和国际传播策略探索方面的成果。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韦思捷以《文明互鉴语境下的丝路国家电影文化交流史及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为题,阐述了电影文化在记录和保存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王一博的发言题为《中国故事在生态纪录片中的全球化表达——以纪录片<漓江>为例》,从多个方面探讨该纪录片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生态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以及实现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和策略。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高丽雅、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李阅声等人也进行了论文分享及讨论。
在评议环节,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鹏和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希对每位同学的论文分享做了点评,并对大家的论文表示认可,李鹏建议大家在论文中多用学术用语,使用客观性语言把握本质进行分析,努力做好影像跨文化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影像跨文化传播”主题研讨现场)
在主题为“数智技术赋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会场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韦慷的发言题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带一路”十周年纪录片叙事特点及传播价值》,他在深入研究总台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发布的三部纪录片中的具体故事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王谭千一的发言题为《数智化语境下微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创新策略》,面对数智化语境下我国微纪录片受到文化折扣等因素的制约,她提出通过调整内容输出语境等策略,以提升其国际传播效能。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杨子如的发言题为《AIGC赋能少数民族文化类短视频活态传承研究》,她介绍提出活态发展策略,论证相关必要性和可行性,助力多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类短视频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杨嘉怡的发言题为《跨国记忆重构: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分析》,她提到,纪录片国际传播应将“共情”作为桥梁,把实现个体记忆的发展与口述相结合,以实现未来国际文化共识的建立,为全球合作与文化融合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周慧玥、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陈力嘉等人也进行了论文分享及讨论。
在评议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诸廉和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一级导演韦庆林对各位同学的论文表示认可,呼吁大家深入剖析核心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影视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



(“数智技术赋能影视跨文化传播”主题研讨现场)
在主题为“影视跨文化互动借鉴”的会场中,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钟欣颖的发言主题为《<万里为邻>: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非主题纪录片的影像构建和价值表达》。她从多个维度探讨《万里为邻》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和深刻的内容,展现中非双方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互利共赢伙伴关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张震的发言题为《跨文化传播与情感共鸣:泰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符号构建与文化》,他以电影《奶奶的外孙》为例,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凸显了作为符号的中国元素在泰国电影中的积极作用,展现了中国元素在泰国电影领域发挥的独特魅力。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夏佳艳的发言题为《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微短剧在东盟市场传播的关系重构与策略转型》。她先深入研讨了中国微短剧在跨文化传播中关系重构与策略转型的必要性,并提出针对短剧跨文化传播的新启示与新思考,着重强调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在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生崔宏远的发言题为《想象与仪式:中越合拍纪录片对“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影像建构》。他在发言中分析了中越两国如何运用共通性影像符号合拍纪录片,跨越文化隔阂建构经济共同体,在想象与仪式中实现价值观的同构与共享。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王小琳、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尹诗琪等人也进行了论文分享及讨论。
在评议环节,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文萍和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邓琪艺对每位同学的论文进行点评,鼓励大家加强交流互动借鉴,助力相关成果在影像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发挥更大价值。



(“影视跨文化互动借鉴”主题研讨现场)
在主题为“民族影视创作与地方影像叙事”的会场中,东南大学博士生雷祺钰的发言题为《全球化视域下藏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万玛才旦电影共同体认同机制分析》,通过对电影《塔洛》部分情节的解读,引入“反认同”机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机制的现代式反思、承认现代化等观点。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杨瀚淇的发言题为《灵晕的草原——<气球>、<套马杆>的民族精神寻根之旅》,阐述聚焦民族的差异化或共同体,从民族的特性和个性寻找出路,表达了《气球》和《套马杆》两部作品所体现的精神内核的民族性,及其在现代人的精神寻根之路上的重要性。南宁师范大学硕士生魏新洋的发言题为《<苗寨八年>:少数民族地区纪录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实践研究》,其论文旨在探索纪录片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本方向以及如何承担起各民族相互了解的重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莫朗格、郑州大学硕士生侯博娅等人也分别进行了论文分享及讨论。
在评议环节,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王冰雪针对同学们的论文提问并以多样化的创新思维给出建议。广西民族大学万益杰副教授对大家的论文予以肯定,同时期望同学们在研究上深入挖掘,并在表达上精准锤炼。



(“民族影视创作与地方影像叙事”主题研讨现场)
此次青年论坛聚焦于影视创作与传播的关键议题,青年学子们积极分享他们的独到见解和研究成果,由此形成了一场富有启发性的影视文化思想交流与智慧融合。“青年论坛”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历届年会的“保留”项目,主要针对高校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目的是通过年会这个平台,给研究生们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学术思想、拓宽科研视野、深化体用贯通、聆听权威解读的机会,进而培养青年学子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特别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青年担当的后备人才,进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初审:裴 煜)
(复审:万益杰)
(终审:覃慧敏)
(指导:杨学明)
(校对:梁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