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大学吴晓东教授及硕士生王日臻以《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非文化共通意义空间的构建——以“奥德彪”短视频故事为例》为题,通过分析短视频在中非文化认同与交流中的影响,以及小物、小视角、小故事在促进中非文化理解与共建中的作用,探讨了中非文化共通意义空间的构建。吴晓东指出,短视频可展示非洲人民的生活态度与精神风貌,激发中国民众的共鸣与认同感,而小物等元素能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唤起相似记忆认同,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共同利益空间建立,且该方式还适用于其他文化交往。
(吴晓东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播音指导、语言传播系系主任周静及硕士生牟坤书以《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微短剧出海的媒介记忆与情感认同研究——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为题,探讨了在跨文化语境下,微短剧于文化传播主阵地的媒介特性,剖析其碎片化、轻量化的叙事优势,及在构建记忆符号等方面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传递,借媒介记忆理论解析相关重要性。阐述了微短视频怎样借助人物形象、情节与文化价值的呈现以促进观众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
(牟坤书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苏静教授及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李孟婷以《民族志影像与大众传播田野研究文本的互融和渗透——基于西北D村的田野调查与影视人类学摄制》为题,探索民族志研究与大众传播方法的融合创新,分析民族治理与大众传播的交互影响,通过把西北田野调查与影像文字相结合,理解民族治理效率的提升及其与大众传播的互动现象,丰富了跨学科研究视角,促进影像文字互鉴。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影像,融合半路传播与民族视角,实现了观察与反思的双重参与抽离和研究思维的颠覆,加深对了大众传播主义镜像的理解。
(李梦婷发言)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夏颖教授及硕士生田旭以《类型历史、类型语法、类型文化——主旋律工业类型剧的创新路径》为题,基于2022 年《麓山之歌》等工业题材剧的成功创作,从类型、类型语法、类型文化三方面阐述其价值,探讨工业题材剧创新路径。围绕影视类型认知、拼盘式剧结构特征等,探究其从题材研究向类型研究的转变,以及艺术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分析了工业竞赛剧的历史沿革、题材类型、以及主旋律电视剧的新写实主义影像与新工业美学,提出主旋律剧需借鉴西方经验,实现平衡与创新以突破创作困境。
(田旭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黄瑛教授以《融媒体时代电影的“再媒介化”生产探究》为题,探讨了电影在媒介化进程中如何被重新定义,以及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战略计划生产。阐述了电影与短视频等新媒体的融合对其特性的影响,及电影与用户关系的改变。她分析了电影短视频的文化语境,阐述其继承电影遗产,并借助新媒体形成了新的体验认知,对电影产业有积极影响,揭示了电影作为公共艺术的延伸价值和对影迷文化的促进作用。

(黄瑛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钱春莲及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陈璐明老师以《中国电影跨文化智能传播研究的方法、维度与理论模式》为题,提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已进入数智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阶段,探讨了跨文化传播迎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阐述了文化外交策略的重要性。提出应积极探索未来中国电影跨文化智能传播的理论发展趋势,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新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全新策略。

(钱春莲发言)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枫以《主体的诗性建构:论传记电影中的互嵌空间》为题,解析传记电影中真实与虚构、自我与他者、历史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借《国王的演讲》阐述电影如何利用语言多异性将现实对象转化为影像符号,构建后现实主义多元包容的真实主体。探讨其构建的故事空间,于写实和虚构间营造新的真实感,揭示了电影对历史的真实讲述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剖析了叙事逻辑与时空结构的独特处,分析了艺术创作对真实的多元表达。

(张枫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刘景予老师以《新时代下“五力”目标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系探析》为题,指出在国际关系与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可凭借形象化特征展现中国新形象,以动画电影为例证,阐述了新时代“五力”目标与电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系,强调电影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她分析了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阐述内容、技术、渠道革新的重要性,提出通过科技提升制作水平、社交平台全球传播等方式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

(刘景予发言)
西安外事学院权倩老师以《虚实同构的“长安”影像与文化精神生产研究》为题,聚焦短视频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以西安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影像生产与文化建构、城市形象传播之间的路径,揭示了短视频已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新媒介,说明了用户参与对城市精神生产传播的作用,探讨了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应用、传播趋势、文旅融合实践、参与主体多元以及文化精神生产机制等多方面内容,最终从西安市民文化心理出发,借官方主导与文化循环理论,阐述如何利用短视频构建城市精神,促进全球化传播。
(权倩发言)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王冰雪以《区域国别视域下的中国故事英国传播:模式、问题与进路——基于 China Hour UK 专属时段的考察》为题,探讨中国故事在英传播策略,以2016年中英合作“中国时段”为例,分析中国故事的传播趋势与内涵扩展,强调其对于促进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讨论了跨文化翻译与身份认同等议题,阐述了中英文化交流项目的发展与影响,分析了文化适应与理解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共创可能性空间、技术赋能和地方联动等方法,应对未来挑战。
(王冰雪发言)
在评议环节,副教授沙扬剖析参会发言,提出多方面见解,包括中国与外来文化融合需换位思考、符号跨文化运用、跨文化智能传播意义、“五力”目标细化、民族影像志文字与影像关联、传记电影传播影响、自媒体再媒介化影响及工业化题材电视剧样本分析需求等多领域观点与思考。
(沙扬点评)
蔡颂教授总结指出,与会人员应加强友好的学术交流,构建学术沟通的桥梁,在思维和思想的火花中共同推动影视跨文化智能传播向好发展。
(蔡颂发言)

(初审: 裴 煜)
(复审: 万益杰)
(终审:覃慧敏)
(校对: 施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