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万象非遗·壮美广西”团队一行三人前往百色市区开展为期3天的麽乜文化考察调研,旨在探索麽乜传承、麽乜保护现状,推动麽乜的创新发展,促进传统手工业与现代文旅的深度融合。
一、 寻根非遗韵,对话匠心魂
麽乜是百色市右江上游地区壮族特有的民间吉祥饰物,由艾叶、菖蒲、苍术等天然中草药及棉花填充成内芯,外部配以吉祥图案的棉布,缝制成人抱球状香囊。麽乜连接过去与现在,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每到端午,百色城大街小巷,许多家庭都会缝制或购买麼乜相互馈赠,寓示平安吉祥,是百色独有的“麽乜”记忆。
2012年,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团队走访百色非遗工坊与文化展馆,系统考察了麽乜从原料选取、图案设计到织造成品的全流程工艺。重点考察了麽乜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麽乜的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现状以及麽乜在年轻群体间的流行程度。

(麽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黄桂珍(左一)向团队介绍麽乜的发展现状,摄影:黄李蜜儿)
百色麽乜非遗传承人黄桂珍娓娓讲述了自己坚守麽乜技艺二十余年的心路历程,并就麽乜样式的改良创新、麽乜的传统寓意与当今流行文化的共通之处、顾客体验麽乜制作的技术难点等方面与团队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黄桂珍表示:“麽乜的近一步发展还得依靠媒体的宣传和年轻一辈的力量。年轻人想法多,具有创新思维,是传统手工传承的新希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麽乜的传承面临着挑战:传承后继乏人、制作成本相较工业制品更高但知名度较低、宣传途径和效果不尽人意等。在此背景下,新兴媒体技术为麽乜的宣传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 跨界联动创新力,科技融合传统韵
团队融合“科技+文旅”模式,结合实地调研成果,侧重探讨麽乜技艺与现代设计、数字化技术可持续发展模式相结合的融合路径,思考其非遗传承的未来发展可行之路,并得出以下研究总结:针对这一传统地方小众技艺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其未来的发展态势应更多地立足于自身与地方文旅事业、现代媒体技术融合,发挥自身的非遗文化优势和地方文化特色,探寻更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具体而言,百色麽乜的非遗传承及其与地方文旅的深度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做出考量:运用大数据收集符合年轻群体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探索“短视频+非遗工坊”的新型营销模式,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盘活麽乜文化,打造文创IP,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IP运营体系。

(团队成员在百色右江民族博物馆参观“百色民族民俗展览”,摄影:吴梓玥)
三、 青春担使命,创新启新程
“万象非遗·壮美广西”团队的本次实地调研,不仅让成员们深刻领略到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创新潜力,更为团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团队已完成关于麽乜等非遗文化创新发展、多方面探索出路的初步构思,并有针对性地拟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宣传与实施方案。团队将继续深化并拓展调研成果的应用,对各项方案进行细致规划与打磨,旨在通过有效、高效、精准的实践与宣传举措,激活并赋予传统技艺全新的时代生命力,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对非遗文化的专业研究,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途径,力求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开拓出一条既具前瞻性又具实践价值的新路径,为新闻专业视角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加专业的力量。
本次实地调研活动在指导老师黄阳华的指导下,立足于团队2024年9月“万象非遗.壮美广西”的相关项目内容开展,旨在将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让体验者一次性体验广西的多种非遗文化,感受广西非遗文化的魅力,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创收,提高广西文旅的商业价值。同时推动广西非遗文化的宣传,让广西非遗文化“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局面。

(团队成员在百色粤东会馆调研,摄影:吴梓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