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在春风沉醉的相思湖畔,广西民族大学迎来了一场以“时代之声·青春回响”为主题的广西青年作家作品朗诵会。这场由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承办,春平声音工作室统筹的盛会,汇聚了广西青年作家、文艺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及播音学子,通过诗歌、散文、歌曲与多语言朗诵的融合,展现了广西文化的多元魅力。活动不仅成为青年学子实践成长的舞台,更以创新形式推动广西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以文学为根,育青年之志
“八桂大地自古文脉绵延,这片热土始终滋养着文学的根系。”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在致辞中开宗明义。作为广西文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广西民族大学素来重视对写作人才的发掘和培养。2005年,广西民族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实行驻校作家制度,成立了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引进东西、凡一平等作家驻校执教写作,着力构建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坚实平台,形成了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诗人从相思湖畔走向全国文坛。
黄晓娟指出,此次活动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示,也是校园文化与广西文学界深度融合的契机,更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与文学界深度交流的平台,“学校将继续整合资源,推动广西文学的繁荣发展”。

(舞台淬炼,声动青春)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杨学明高度赞赏春平声音工作室的成员们在紧张时间内完成高难度晚会组织工作,面对挑战和各种意外仍出色完成任务。她强调“量变才能带来质变”,鼓励学员们多加练习,以实现自身的厚重感与获得感,呼吁学员们热爱舞台、敬畏舞台、享受舞台,期待“春平声音工作室”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学与习是两回事。学是听老师讲,习是上台检验。”春平声音工作室指导老师黄春平道出播音教学的核心。本次朗诵会中,工作室学员承担了《桂林山水歌》《壮美花山》《绣在壮锦上的广西》等多个节目,从声音设计到舞台走位,从歌曲表演到诗歌朗诵,学员们经历了全方位的实践淬炼。


“《桂林山水歌》的难点在于‘唱诵结合’,既要保留朗诵的韵律,又要融入歌唱的婉转。”春平声音工作室学员卫泽龙坦言,初次接触此类形式时,声音较直白生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员们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虚实声转换,最终以空灵的嗓音诠释了山水诗意。而《壮美花山》的十人朗诵团队,则面临动作设计与情感表达的磨合。学员孙磊表示为更好地展现花山壁画的神秘与壮美,团队成员连续两周排练至深夜,逐句推敲如何用声音‘绘制’悬崖峭壁上的古老图腾。


(多元共鸣,文化薪火相传)
“我从墙上的影子,看见他瞳孔里长出荒草,瞬间又倒伏……”崇左青年作家韦苇在朗诵陆辉艳《父亲深夜来到我家》作品时几次哽咽。这首以父亲为主题的诗歌,用朴素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温情。韦苇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专注于诗歌创作,作品常见于《诗刊》、《星星散文诗》等知名文学刊物。她强调自己的创作灵感深深植根于广西本土文化和乡土生活,尤其是对父亲和乡村生活的描绘“土地上的故事,就是最动人的文学”。她认为,文学与声音艺术的结合,能让“无声的文字长出翅膀”,飞入更多人的心灵。



朗诵会上,《荔枝庄的母亲》以多方言呈现,《爱之后的爱》加入英文朗诵,《那是祖国的白鹭》以壮汉双语诗歌朗诵,这些创新尝试,不仅展现了广西文化的包容性,也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即使听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我也能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姜明富对朗诵会印象深刻。他特别提到表演者用壮语诵读诗歌的震撼:“文学不应局限于文字,文字的感染力是跨越地域与族群的。”作为一名外省学子,姜明富对广西文化的多元性深感惊叹:“方言的多样性让文学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符号。”
从学校领导的殷切寄语,到学员们的汗水与蜕变;从青年作家的乡土情怀,到观众的文化共鸣。这场朗诵会不仅是声音与文字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青春宣言。未来,广西民族大学将继续深化与文学界的合作,培育更多“既能书写生活,又能震撼舞台”的青年人才;春平声音工作室也计划走进社区,将舞台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当文学遇见青春,当传统拥抱创新,文化的薪火必将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