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我院第四十期“言·传”学术沙龙于明德楼343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聚焦于人工智能重塑视频创作的边界,剖析AIGC视频生成中算法逻辑与美学表达的深层互动。活动由传媒学院研究生会、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硕全媒体新闻实务方向共同承办,邀请传媒学院院长杨学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黄春平进行指导,导演苏愈杰、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玉沅鑫担任主讲人,门泽超、周嘉泰、孟鑫波老师担任嘉宾。活动由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卢姗姗主持。


(到场嘉宾)

(卢姗姗主持)
本次沙龙围绕AIGC生成视频现象,从脚本生成、图像渲染到语音合成的技术链条出发,探讨AI工具如何通过数据拟合“模仿”人类创作。特邀主讲人苏愈杰导演以《广西民族大学小苞米保密课堂》AI制作为例,从文案生成、脚本细化、视频生成及后期处理角度详细剖析AI创作全流程,分享AI在广电媒体行业的广泛应用。此外,苏愈杰导演结合自身经验指出当前AI创作面临角色一致性与版权归属等挑战,提醒传媒从业者在使用AI创作时需注重内容的人性化与真实性,并结合人工修改避免创作内容空洞而无灵魂。 

(苏愈杰导演分享)
2024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玉沅鑫围绕“AI生成内容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展开探讨,分析AI在生成少数民族文化、亚文化等特定内容时频繁出现偏差的原因。玉沅鑫从数据殖民主义视角切入,指出语料库偏差、标注缺失和算法偏见导致的文化误读问题,比较国内外AI模型在文化呈现上的差异,进一步阐释西方视角对AI输出的刻板影响。玉沅鑫还提出优化语料库和标注方式的改进思路,并反思了AI"拟合"学习与人类认知的本质差异,呼吁关注AI技术应用中的文化准确性与伦理问题。

(玉沅鑫分享)
分享结束后,黄春平老师对于分享内容进行点评。黄春平老师充分肯定了AI技术在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效率和拓展创作空间方面的革命性作用。黄春平老师指出,AI作为人类智慧的延伸正在快速渗透传媒行业,强调传媒从业者必须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深入钻研AI技术应用并关注最新发展动态,呼吁研究者既要专注具体领域,又要抬头关注技术发展方向。

(黄春平老师点评)
通过本次沙龙的深入探讨,同学们深刻思考了在AI生成的“美学双螺旋”中,算法效率与人文价值是否注定失衡、我们能否在技术工具性与艺术原创性之间开辟新路径的问题。沙龙最后呼吁回归“人本创作”:技术应服务于情感联结,而非用电子幻觉遮蔽真实世界的温度。学院在今后将持续关注传媒行业前沿技术议题,促进学术成果落地实践,为打造多元对话的传播格局增添创新动力。

(全体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