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雪芳,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21级传播学专业2班学生,2025届自治区优秀毕业生,连续三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在校期间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广西赛区二等奖、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西赛区三等奖等奖项。
初心如磐:在文字与传播的交响中叩问传媒初心
“高中时担任校刊栏目主编的那段时光,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埋下了对内容创作的热爱。” 唐雪芳回忆起与传媒结缘的起点,眼神中满是赤诚。综艺节目里精妙的镜头语言与恰到好处的叙事节奏,则如同星火一般彻底点燃了她对传媒领域的无限热情。这份热情让唐雪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将新闻传播类专业放在了前列。
大一下学期,面临专业分流,在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她也曾陷入短暂的迷茫。“新闻学侧重采写,传播学更重技能与实践。” 唐雪芳清晰地阐述着两个专业的差异。最终,传播学课程中充满挑战与创意的策划实践、充满美感的排版设计深深吸引了她。“我渴望掌握更立体的技能,通过多元的方式让自己的表达真正触达人心。” 她坚定地说道。这一专业选择的背后,承载着唐雪芳对“传播价值”的深刻思考。在她看来,信息传递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每一次传播都可能影响他人的认知与观念,所以我们必须严谨且有温度。”唐雪芳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传媒行业的敬畏与坚守。

(参加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报道工作)
成长进阶:在实践的沃土上深耕
“面对考试课,构建知识框架就像搭建大楼,只有根基稳固,才能快速调用知识点。” 她指着笔记中用箭头串联的模块,分享着自己的学习秘籍。而在实践性考察课上,她更像一位目标明确的“指挥官”,“我习惯先锚定作品要达成的效果,再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就像导航规划路线,每个环节都要精准。”
“团队协作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发挥彼此优势的乘法。” 这是唐雪芳在大学四年里最深刻的实践感悟。她与宿舍成员组成的“铁三角”团队,从课堂作业到专业竞赛,始终默契十足。
身兼学院党务中心常务副主任、班级团支书等职务,唐雪芳曾因事务繁杂感到焦头烂额。“后来我就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按事件的紧急程度分层处理任务,为每项工作预留弹性时间。”在申报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时,她带领班委制定详细分工表,有人负责资料收集,有人撰写申报书,有人制作展示PPT,最终高效完成材料整合,成功为班级捧回广西民族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 的荣誉称号。

未来可期:以真诚连接时代脉搏
谈到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和成长时,她说道:“我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自我认知。”初入传媒领域时,她像许多人一样被镜头构建的视觉奇观与传播浪潮中的热点漩涡牢牢吸引,但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与媒体专业实践的锻炼,她慢慢意识到:传媒人的价值不在于简单的“内容制作”,而在于理解信息背后的社会肌理、受众需求,及时代召唤。
“别等准备好才出发。”她以自身经历勉励学弟学妹。大二时凭校园作品争取实习机会,让她意识到“学习力远比‘完美起点’重要”。唐雪芳建议学弟学妹们:“大学是试错成本最低的舞台,去拍一支校园 vlog,尝试策划一场跨界活动,用专业思维雕琢每一次实践。真实案例里藏着比教科书更鲜活的答案。”
“在试错中锚定热爱,在挑战里攒足底气。”回望四年,唐雪芳用这句话定义成长。未来,她期待以“学习者”姿态深耕传媒行业,让内容既有传播声量,亦能沉淀思考与温度。“传媒的核心是‘连接’——连接时代,连接人心。”她说,“而真诚,永远是抵达共鸣的最短路径。”
初审:谭亚丹
复审:裴 煜
终审:黄焕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