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在广西第十八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大学生一组的比赛中,我院学子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刘志纬带来诵读作品《边界望乡》。

刘志纬朗诵现场
聚光灯下,刘志纬身穿笔直中山装,沉稳地站在舞台中央。他手握话筒,眼神坚定而专注。音乐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昂高亢,他的声音也随之起伏,将《边界望乡》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音乐结束,他缓缓放下话筒,手却依然颤抖,仍沉浸在刚才的诵读中。

刘志纬诵读作品《边界望乡》
面对采访镜头,刘志纬眼神明亮,语气里带着腼腆,却又透着坚定。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边界望乡》作为自己的参赛作品时,这位广东小伙羞涩地笑了笑,眼中满是感慨:“文章里细腻的乡愁,和我在外求学的心境太像了!”正如洛夫在诗中所写,“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对于身处异乡求学的他来说,那种隔着距离的牵挂,像是从文字里钻了出来,撞到了他心里。也正因如此,他才希望通过诵读这首诗,将这份深沉的情感传递给更多的人。

刘志纬接受采访
在刘志纬看来,诵读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感载体。回忆与诵读结缘的过程,他笑着说:“一开始只是对文学感兴趣,大学偶然接触到这个比赛,想着‘随便试试’,没想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每一次比赛经历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挑战的诗歌游戏,他不断突破自我,尝试新的诵读风格与技巧。

刘志纬诵读作品《边界望乡》
谈及诵读给他带来的改变,刘志纬的语气变得柔和。他说,诵读诗歌让他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慢下脚步,用更细腻的视角来看世界。在此次比赛的准备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读和诵读诗歌,刘志纬学习到了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黄旭捷和梁辰,正是他们耐心的指导与鼓励,让我完成了从‘生硬背诵’到‘情感表达’的蜕变。”
这场比赛不是终点,而是他与诵读的漫长故事中,一个带着墨香的逗号。“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我鼓励自己不要气馁,继续攀登下一个高峰。”这句朴实的话语里,藏着一个年轻人在诗词世界里收获的勇气。他将继续用声音丈量文字的厚度,用舞台找寻自己的成长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