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广西第十八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暨2025广西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现场总决赛迎来尾声。
比赛分为三场进行,上午场大学生一组、大学生集体组带来38件精彩作品,下午场大学生二组、外国选手个人组带来37件优秀作品,晚上场则由外国选手集体组、学生专业组、学生专业集体组、专业教师三组、专业教师集体组演绎共27件作品。
大赛最后一日,选手们以声传情,用心诠释,让中华经典文字焕发出时代生机。他们用“以诗会友”的独特方式,跨越了语言和地域的藩篱,共同奏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华美乐章,为广西第十八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现场总决赛画上圆满的句点。
大学生一组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苏芷曼《繁星》)

(广西民族大学黄星瑶《月光下的中国》)

(桂林学院白欣雨《海棠花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谢明爽《记念刘和珍君》)
大学生集体组

(南宁师范大学欧阳俊威 、董文渊、刘艳 、兰春意 、赵传谓《永不消逝的声音》)
(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乃国 、袁仲爽《会唱歌的鸢尾花》)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李光烨 、梁怡静《与妻书》)
(桂林旅游学院孙佳琳 、吴兆琦《木兰诗》)
大学生二组

(梧州职业学院兰建科《阿房宫赋》)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罗春燕《陈情表》)
(广西工程职业学院王钊轩《红铁》)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李玟静《氓》)
外国选手个人组

(北部湾大学农明蕙《诗经·春风·蒹葭》)

(广西民族大学彭帅《春江花月夜》)

(南宁市青秀区卓立实验学校WEIJING LIANG《在天晴了的时候》现代)
外国选手集体组

(广西民族大学辰光明、阮文长、黄草原、戴娜《行路难》)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蒙氏梁、凌红银、林氏云英、范氏恒《非遗里的中国》)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李海龙 、叶振海 、朱金佳 、李朝龙 、黄微笑《岳阳楼记》)

(广西民族大学阮氏玄庄 、大能 、阮如玉 、阮文庆 、杜小叶、李嘉鑫 、 杨青松、林诗涵 、张梦瑶 、范氏茶江 、阮氏明秋《读中国》)
学生专业组

(广西外国语学院程姝惠《永不消逝的声音》)

(广西大学张伊婕《开花》)

(广西民族大学胡余天宸《出师表》节选)

(南宁师范大学黄云倩《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节选)
学生专业集体组

(广西民族大学董锴 、莫朗宁、李雨璇、庞旭航《土地的誓言》)

(广西外国语学院江堉婷 、陆俊仙 、周月霞、韦芳 、韦姗妮 、陈椅艺《永远飘扬的红头巾》)
专业教师三组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李卓然《最后一次演讲》节选)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阳毅 《土地的誓言》)
(广西民族大学徐华《荷叶 母亲》)
专业教师集体组

(南宁师范大学李倩云 、王雪瑶《故乡在远方》 )

(广西民族大学文嫚 、虎亚威 《祖父死了的时候》节选 )
赛后,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张爱凤对上午场进行点评。她指出,选手在文本选择上应兼顾历史传承与创新表达,在演绎作品时应提升情感表达的艺术性和多样性。同时,她鼓励选手在今后比赛中呈现出更多具有原创性与个性化作品。此外,张爱凤特别强调,选手们需严格审核背景视频的意识形态导向,确保其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范利对下午场进行点评。她首先肯定了外国选手自信的汉语表达,认为广西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有效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范利指出,广西作为语言资源丰富地区,普通话推广成效显著,选手的语言规范度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她建议选手加强临场应变能力,以真情实感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评委组组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副司长、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所长张世平高度评价本届赛事,总结三大突出成果:一是广西坚持18年持续推进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二是选手们展现出卓越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彰显广西推普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创新性地将中华诵读活动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结合,率先落实“经典润乡土”计划。针对未来发展,张世平提出关键建议:参赛选手们应坚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在情感表达上深化思想内涵,在作品内容中展示本土特色,增加反映广西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的原创作品比例,以改变当前选材同质化现象,展现“桂风壮韵”的独特魅力。
诵读国学经典,赓续中华文脉。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的终章,亦是中华经典传承的新起点。愿你我继续以诵读为舟楫,徜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出新。经典不朽,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