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在广西第十八届中华经典诵读舞台上,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徐华老师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首温情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徐华朗诵《荷叶·母亲》)
舞台灯光亮起,随着舒缓的音乐响起,徐华在椅子上缓缓道来:“我已经有八年之久没有在院子里看荷花了......”随后,徐华站起身,将手伸向舞台:“ 从窗内向外看时,那朵白莲,已经谢了。”她通过有声语言,带领现场观众一同感受冰心先生笔下“母亲”与“我”的温情瞬间。
从教多年,徐华扎根教学一线,长期钻研教学实践与课堂互动。作为幕后的“栽树者”,她时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第二课堂,登上各类展演舞台;作为曾经聚光灯下的“朗读者”,徐华坦言,教学多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站上熟悉的表演舞台。这次回归舞台,不仅是自我的一次挑战和突破,更希望从经典诵读比赛中中获取灵感与经验,反哺教学。“舞台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徐华说。
在新闻学专业《出镜报道》的课堂上,徐华老师总对同学们强调:“有声语言的准确使用和有效表达,是大家在新闻报道中应着重训练的。”她通过校园内外报道的实践和一对一点评的教学方式,让新闻学专业学生体会到有声语言在出镜报道中的独特魅力与实践成效。

(徐华《出镜报道》课堂教学)
谈及诵读中感情的运用,徐华表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舞台表演中出现情感代入不够的情况时,总喜欢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来实现“情感的添加”,但这样的情感并不真实。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稿件,实现自我与文字中情感和思想的连接并产生情感共鸣,更要从真实体验中去朗诵,表达情感和态度。
徐华表示:“《荷叶·母亲》所传递的母爱,就像我与我的母亲、我与我的孩子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这是她在真实体验中找到的与朗诵诗篇的共鸣。
在比赛开始前,徐华默默地对着镜子磨炼自己的动作、神态和情感的起伏。化妆室内有年轻的学生面孔,也有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还有的是如徐华一般在职业和教学的道路上深耕多年的“育树人”。

(徐华在化妆室排练节目)
从躬耕教坛的“栽树人”,到舞台的表演者,再到培育新人的引路人,徐华每一次在舞台上绽放声音魅力,都是对专业教学的深度打磨;每一次回归课堂后的反思沉淀,都将聚光灯下的情感体验升华为全新的教学智慧。真正的教育从不局限于三尺讲台,当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的灯光渐次熄灭,那些动人的朗诵故事,会跟随徐华回到教室,化作生动的教学案例;她以专业的有声语言教学,带领学子在经典诵读中感受情感共鸣,传承文化根脉,让中华文脉在诵读声中生生不息。

(徐华接受采访)
初审:裴煜 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