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在广西第十八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专业教师集体组的比赛中,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文嫚、虎亚威带来作品《祖父死了的时候》,她们用深情的诵读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打动了在场无数观众。
(文嫚、虎亚威诵读作品《祖父死了的时候》)
舞台上,悲怆的喇叭声渐次铺开,“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杆了,吹鼓手们的喇叭怆凉的在悲号……”文嫚诵至此处,眼泛泪花。赛后,文嫚坦言,文本中祖父对萧红的温情,让她不禁回忆起自己逝去的亲人,从而与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她表示:“面对亲人离世,泪水本就是最真挚的表达。”
“我们不愿重复倒背如流的篇目,而是希望挖掘更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文本。”这是文嫚和虎亚威选择诵读《祖父死了的时候》的初心。文嫚认为,《祖父死了的时候》融合了萧红的个人情感和对时代苦难的思考,不仅展现了爷孙间的温情,更揭示了隔辈亲情是萧红突破时代桎梏、反抗封建压迫的内在动力。在她看来,祖父对萧红的爱,恰似永不熄灭的烛火,既为萧红的人生抉择指引方向,也能唤起观众对长辈的深切追 忆。
(文嫚朗诵《祖父死了的时候》)
在筹备过程中,文嫚和虎亚威既要忙于教学工作,又要兼顾繁杂事务,但她们坚持“再忙、再累、再难处理,都要把文本诠释好。”为此,她们常常在深夜反复打磨文本,逐字逐句推敲情感的表达,精准把控诵读节奏。面对文本中的悲怆场景,虎亚威坦言,朗诵并非只是见字发声,更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而是应将自己完全代入角色,结合自身与长辈相处的真实经历,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构建起合理的情感曲线。尤其要反复研读作品,准确把握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突出作品的内在层次,这样才能避免表演过度煽情或流于表面。

(虎亚威朗诵《祖父死了的时候》)
在整体的呈现上,文嫚和虎亚威展现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为确保作品节奏流畅,她们删减了“萧红半夜上厕所,祖父披衣相送”这一温情细节;在服装选择上,她们特意挑选冷色调服饰,与作品的基调相呼应,将深厚的情感沉淀在“克制”的表达之中;在角色塑造方面,虎亚威补充道:“文老师代表着成长后的我,而我则是年少时的她。我们看似是两个人,实则是同一人在不同时空的映照。”通过声线特质与情感记忆的互补,二人在诵读中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对话,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谈及教学理念,文嫚笑着说:“品味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洗涤心灵,这或许就是我‘青春永驻’的秘诀。”她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锻炼专业能力,在诵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中实现精神成长。正如她所言:“多实践,多试错,每一次的收获和遗憾都是宝贵的财富。”

(文嫚接受采访)
初审:裴煜 文嫚 虎亚威
复审: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