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传媒学院第三届“红色故事讲述人”活动在思源湖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重点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选材,特别是鼓励师生积极探寻并展现广西本土的红色故事,以现场表演、舞台呈现的方式,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时代精神。教工第二党支部负责活动执行,支部党员全程对参赛作品进行指导。
本次活动共有23个作品参加,选手们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演绎,传递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这些作品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积极向上,《沂蒙山上》《抗日狼兵》《桂魂燃青春》等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一封家书》《永不消逝的电波》《秋瑾》等作品刻画了革命烈士舍生取义的感人事迹;《以你为镜》《芒蒿女》《远航平陆梦》等赞颂了那些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鞠躬尽瘁的党员楷模;《81192请返航》《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等讴歌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壮烈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的崇高精神。现场观众沉浸其中,情绪随着剧情起伏,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当晚,支部共建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小学与南宁市第八中学的学生代表徐稚善、韦亦恬,携手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莫平凡等人,共同演绎了特别节目《青春的礼赞》。该节目不仅彰显了青春的活力与风采,更是对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成果的一次精彩展示。
经过评委评定,最终《沂蒙山上》《向西而歌》《远航平陆梦》等10个作品获评“十佳红色故事讲述人”,《三打东兰》等13个作品获“优秀红色故事讲述人”荣誉。

1号作品《江淮中学援黑抗日纪实》

2号作品《半条被子》

3号作品《两个百年之约》

4号作品《远航平陆梦》

5号作品《81192请返航》

6号作品《桂魂燃青春》

7号作品《传承》

8号作品《最后一封家书》

9号作品《一根传奇的小竹竿》

10号作品《芒蒿女》

11号作品《沂蒙山上》

12号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

13号作品《不为人知的长征女英雄》

14号作品《以你为镜》

15号作品《抗日狼兵》

16号作品《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17号作品《三打东兰》

18号作品《壮乡英雄——韦拔群》

19号作品《向西而歌》

20号作品《光映时代》

21号作品《最后的播音》

22号作品《李贞》

23号作品《秋瑾》

特别节目《青春的礼赞》
在评委点评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尚艳华老师对参赛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作品选材范围广泛,从宏大到微观,从伟大英雄到普通百姓,都有生动演绎。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作品题目表述应更清晰明了,关键信息的表达可以更形象化,注重挖掘红色故事本身的动人之处,避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作品的群众性,与观众产生更多的共鸣。
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教研室主任黄旭捷老师则从讲好红色故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四有”建议,即有目标、有劳动、有转化、有成果。他着重指出,应将日常作品凝练为精品,高度重视作品的品质与内涵。他建议同学们要树立文本转化意识和节目整体意识,在讲述故事时,分清内容的主次关系,形成完整的讲述链条,使故事内容更加鲜活、完整、感人。同时,他也强调了思政教育和四史教育在讲好红色故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红色故事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和历史认知。
从2022年至今,“红色故事讲述人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通过讲述红色故事,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四史”教育。这是传媒学院加强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了积极力量。

责任编辑: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