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承办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圆桌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大礼堂举行。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名誉副会长、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专委会副秘书长、法国 Prenez du Relief 影视新技术协会国际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苏静,专委会理事、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纪录片导演张勇,国家一级导演、纪录片《茶船古道》总导演、广西首批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梧州广播电视台原台长邓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杨学明出席论坛。李亦中主持本次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现场)

(李亦中主持圆桌论坛)
李亦中首先提出将此次论坛作为起点,秉持开放姿态,积极践行 “请进来,走出去” 战略。他表示论坛将继续采用 “3 + 1” 的嘉宾构成模式,即 3 位高校老师与 1 位业界导演,其中 3 位老师将共同解析中国电影迈向国际舞台的传播路径。李亦中还表示,专委会将推行 “1 + N” 的专业活动模式,整合全球影视传播资源,为中国电影的世界之旅搭建桥梁。鉴于电影节在影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他呼吁大众关注电影节,助力中国电影影响力的提升。

(苏静发言)
随后,苏静以电影的国际传播为侧重点发言。她指出海外电影传播与青年导演作品在国际影展的表现紧密相连。她以自己在法国克莱蒙费朗电影节的经历及学生的投片经历为例,阐述如何以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倡导高校学者专家走向国际,尝试中外联合制片,为青年导演海外推广助力,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让中国影视亮相国际舞台。

(张勇发言)
张勇则剖析自己深耕非洲电影与拍摄纪录片心得,从 “小我” 与 “大我” 视角强调作品创作对交流传播的重要性。他提出要以青年视角借助广泛媒介形式改变大众对非洲认知,以纪录片真实影像促进相互了解。张勇还结合纪录片片花《我到丝路去》与《坦桑来的画家》,总结出三个从业体会:以青年视角、国际视角了解文化;深耕并了解当地文化进行国际传播;挖掘中非底层的交流与合作并融合现代化文明因素。

(邓戈发言)
邓戈分享导演《茶船古道》创作思考,响应中央与东盟携手号召,以六堡茶为例说明选题对作品成功率的关键作用,强调结合好时间节点及导演构思结构的重要性。邓戈结合自身经历,给在场的同学们提出三个建议:“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深入调研,更好地了解拍摄内容、对象;“好饭不怕晚”,要留好足够的后期时间;“地主家要有余粮”,要做好预算准备。

(杨学明发言)
最后,杨学明向在座嘉宾、观众表示感谢,她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影视从业者们应当用心走进青年心里,走进观众心里。她讲述了自己在越南的经历,指出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关键是要走进人心。
(初审:裴 煜)
(复审:万益杰)
(终审:覃慧敏)
(指导:杨学明)
(校对:韦 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