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现场)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徐园媛教授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影视传播人才培养》为题,介绍了学院的多元专业设置,并强调跨行业交流重要性,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对产业转型的意义。其次,她点明了信息技术促进影视传播方式的变革,并提出了项目驱动学习、跨界合作课程等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的新路径。最后,她指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影视传播人才培养仍面临资源与行业合作不足、技术与教育内容脱节等挑战。

(徐园媛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覃圣云编审、硕士生李星仪及黄彩燕以《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影像叙事与启示——新时代广西与东盟国家合拍纪录片分析》为题,阐述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加深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为合拍纪录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李星仪还探讨了选题视角与叙事策略在合拍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合拍纪录片面临着选题政治化、资金短缺等诸多挑战,进而给出了引入多元视角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强调要提升制作水平,以此讲好中国故事。

(李星仪发言)
天津传媒学院影视学院副教授罗华以《记忆重塑与叙事升维: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为题,她指出,在全球化与数智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之下,需要采用前瞻性、多元化的叙事策略,来重构人类共有的文明图景。她深入分析了中国题材纪录片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共生关系,阐述了近年来中国在纪录片国际传播方面不断发力,力求呈现真实且全面的中国形象,并提出叙事升维的具体路径,即运用多元视角、结合新技术,彰显中华文化价值。她认为,中国题材纪录片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是推动叙事升维、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力量。

(罗华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国光及硕士生王旭以《预期成就、竞合博弈与受难重振:日本体育动漫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研究》为题,指出近年来日本体育动漫在中国院线收获了广泛关注,相比之下,中国体育动漫不仅数量稀少,而且缺乏高质量内容,在艺术共性与叙事规律方面也缺少集中探讨。通过理论剖析日本体育动漫的叙事结构,以《灌篮高手》《铁马少年》为例,阐述了其中驱动故事发展与竞合博弈所起的作用,探讨了人物的“受难重振”特质,总结了日本动漫的叙事技法,并强调在借鉴这些技法时要充分考量文化差异,从而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王旭发言)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孙蕾及自由职业、编剧谢瑷鲡以《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国产商业电影的民族性表达》为题,介绍了共同体美学概念及其在国产电影中的应用情况,指明该美学能够构建认同并引发情感共鸣。分析了国产商业电影如何借助共同体美学达成民族性表达,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转化等方式,实现现代化呈现,同时立足国际视野,展现相关精神风貌并构建独特的视听表达体系。孙蕾还强调了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共同体美学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教学改革培养跨地域人才的必要性,以此推动国产商业电影在民族性表达上不断发展与创新,促进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影响力与竞争力。

(孙蕾发言)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琳以《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影像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范式创新》为题,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在这一视角下影像国际传播人才面临的新要求。她提出要积极推动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凭借关键性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最后,她指出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并提出范式创新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统筹改革举措、调整高校相关设置与模式、强化跨学科融合,以及引入技术助力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以此全方位促进影像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范式的创新与完善。

(刘琳发言)
烟台大学副教授薛涛以《来鲁留学生留学现状调查与“多重三位一体”中华文化传播创新路径探索》为题,他指出,留学生群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对象,但在语言、学业和文化适应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为此,他提出涵盖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三个层面的“多重三位一体”的中华文化传播策略,以期更多地将留学生转化为“国际友人”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薛涛发言)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谢寒老师以《对话与张力——主体间性视野下近年来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为题,她指出,中国文化遗产纪录片国际合作成功源于创作者交往对话,并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在跨国跨文化影视传播中的应用,提出从多层面结合实践,制定不同目标地区叙事策略,利用中外合作机制激发创意,平衡内容熟悉度与新颖度。她强调纪录片要用国际化表达及技术手段,保持真实真诚,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

(谢寒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专任教师、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主任蔡吉钊以《数字赋能背景下民办高校直播人才培养策略——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极氪直播产业学院为例》为题,他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经济战略的推进促使直播产业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急需兼具专业融合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在新兴领域缺乏竞争优势。通过深入剖析极氪直播产业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他强调了校企合作在直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民办高校直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借鉴范例。

(蔡吉钊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老师陈莹以《AI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视域下高校影视传播人才培养策略》为题,她点明了智慧教育与 AI 发展变革教育及研究其系统的重要性,分析了AI 在影视传播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促进跨学科融合等重要作用。最后以“喜播教育”为例,介绍了AI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具体构建,阐述了课程体系、工具运用,以及师资团队对产教融合的推动。

(陈莹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黄旭捷及硕士生龙泳以《红色元素在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的多元路径与实践探索》为题,黄旭捷提出应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教学工作当中,构建全新的“五育”体系,推动党建与教学实现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并积极建立校际合作关系。龙泳则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介绍了“红色故事讲述人”活动,阐述了校本课程等新型实践模式,以及红色认知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要强化时政化研究,通过打造短视频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同时立足东盟地区,翻译相关故事以扩大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黄旭捷发言)

(龙泳发言)
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生、武汉传媒学院特聘教师李晨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黄皓宇以《生命何以讲述?——以纪实影像中生命故事的叙事逻辑》为题,强调了在国际传播里理论创新以及生命共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纪录片针对生命所展开的审视与探索。以“一组秋天”作为样本,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探讨了生命故事的生成机制与叙事逻辑,提出个体生命故事在经过梳理之后会形成心理传记,且这一心理传记是个体与集体的双重映射。最后说明了从生命经验逐步转化为心理传记的完整过程,即通过组织化等一系列处理手段,达成心理层面的意义建构,并进一步阐述了基于记忆疗愈价值所形成的生命框架及其书写方式。

(李晨发言)
在评议环节,谭慧教授指出,各位发言人选题涵盖内容丰富,从理论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涉及影视传播领域的前沿与挑战,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与思考,为影视传播提供了学术素材和启发。

(谭慧评议)
副教授余佳丽指出,各位发言人研讨具体,能够借助微观案例探讨人才培养和中外交流。她还鼓励大家就中外影视领域积极交流,共同探索影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余佳丽发言)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