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第六届年会专题论坛二“数智技术赋能影视跨文化传播”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国际教育综合大楼 503室举行。论坛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全燕、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丁钟主持评议。

(专题论坛现场)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蔡颂和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硕士生张以航以《文明互鉴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在泰传播的编码解码研究(2017—2022)》为题,聚焦于中国东盟影视互鉴互动探索内的中泰影视国际传播,以新主流电影为切口,探讨了2017-2022年间新主流电影在泰国的传播现状、编码特征以及泰国观众对影片的解码效果,并从创新路径角度提出拓展传播途径、加强情绪宣传、优化编码策略等建议。

(张以航发言)
湖北文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杨铮与湖北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生杨易钶以《从技术变革到人机合作:生成式 AI 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为题,认为生成式AI在影视创作与传播领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阐述了生成式AI影视创作的发展历程、应用与效果、不足、观察与反思及应对机遇与挑战的策略。提出人机共存、合作共赢的理念,强调在影视创作中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注重版权归属与人格权保护,并预见以人为主体、机器为辅的影视新生态将不断发展,推动影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杨易钶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焦仕刚、硕士生葛亚洲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美学转型:国产动画电影中的数字沉浸体验》为题,首先带大家回顾了中国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奠基过程,讨论转型的必要性,并探讨技术如何赋能中国动画电影,创造出更加逼真的虚拟美学,强调故事设计在动画电影中的重要性,阐述中国动画电影正在通过对经典IP的现代演绎、内容的深度挖掘与拓展及故事价值观的重构,催生强烈的代入感,葛亚洲认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虚拟美学正在引领中国动画电影进行深刻的变革,并持续塑造中国动画电影的创新面貌。虚拟美学的发展意识未来能够拓展更广阔的一个创意领域。

(葛亚洲发言)
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梁春竹、硕士生孙佳乐以《元宇宙背景下新媒体的意义建构与文化传播》为题,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区块链、虚拟现实和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元宇宙的构想正逐渐变为现实。元宇宙作为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新型社会形态,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并促使新媒体在意义建构上发生变革。元宇宙的概念大大增强了用户沉浸感,使得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受众,虽然目前元宇宙的构想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其为新媒体带来的变革和机遇不容忽视。

(孙佳乐发言)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张玉霞以《重庆直辖二十年来的影像谱系研究》为题,分享其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发现,包括技术赋能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等。同时,她指出线上交流对创作能力的影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性,期待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创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重庆直辖二十年来的影像谱系,并希望这些成果能够为城市品牌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张玉霞发言)
江西服装学院专任教师周萃萍以《形态弥合、“爽感”叙事与发展升维——碎片化时代小程序短剧形态与内容传播的更迭与影响》为题,指出小程序短剧的形态弥合与内容创新,并分析技术更迭对小程序短剧创作的影响,探讨小程序短剧爆火现象的发生溯源。最后,她指出小程序短剧核心价值下的流量引导以及精品化的创作提升方向,强调创作者应该注重创意和文化价值,将流量转化为质量和正能量,以高质量的作品推动小程序短剧的长远发展。

(周萃萍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专任教师陈赛君以《数智技术赋能影视跨文化传播——以中国 3A游戏<黑神话·悟空>、日韩女团 AESPA、XG破圈为例》为题,介绍中国游戏工业的发展历程,指出技术源力的强驱动性,探讨流媒体平台抓取权级的变化对小众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了如何从大众视域下寻找趋同圈子,提高小众文化受众群体的忠诚度,并强调从视觉性质的内容输出到内容性质的深度挖掘,是提升文化说服力的关键。同时,也指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内容的精准选择与传播策略的制定。

(陈赛君发言)
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新媒体教研室专任教师王晓珍以《数智技术赋能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挑战、机遇与发展前景》为题,从研究背景与目的、应用实践与案例分析及挑战、机遇与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利用数智技术提升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分析数智技术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技术限制和不足、文化适应性和敏感性等问题,并提出加大技术投入、重视文化适配、强化数据保护、推动多样化互动传播方式和加强全球合作等发展建议,指出持续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影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王晓珍发言)
荆楚理工学院讲师、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马一川与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韩晓曼以《潘礼德的纪录片:历史话语、记忆修复与影像治疗》为题,阐述潘礼德导演的作品主题,特别是其纪录片对民主柬埔寨历史的反映和对当代柬埔寨的影响。指出潘礼德导演采用新史学历史观,自下而上地看历史,关注普通群众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遭遇,并运用口述记录方法实现了历史的动态更新。同时,通过重演的手段,真实再现了历史事件,强化了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实现了记忆修复和重构历史的可能,其作品显示出与好莱坞范式截然不同的区域美学风格,为亚洲电影的整合和民族主体性的唤醒作出了尝试。

(韩晓曼发言)
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涂梦芸以《科技舞台的艺术表达:导演如何运用新技术呈现中国好故事》为题,探讨新技术对传统戏剧舞台的推动作用,指出要利用新技术,如编程控制的LED屏幕与舞台互动、虚拟现实技术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以全新方式呈现给观众,并通过艺术升华,让观众更多地了解典型性好故事、好人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她提出导演能力教育体系应融合新技术和艺术审美,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导演人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注重多学科交叉融通,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导演课程体系。

(涂梦芸发言)
南京传媒学院文化管理学院讲师李亢以《短视频的审美特征研究》为题,从放映到流播:短视频的兴起、审美特征、审美批判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用户数据对比揭示了短视频庞大的用户规模及影响力。进一步探讨了用户卧室屏幕及用户时间、空间、主体变化对短视频发展的影响,指出短视频通过私密小屏幕提升了沉浸体验,并改变了传统的观影习惯与审美空间。阐述短视频叙事性、体验性和生产性的三大审美特征,指出短视频在审美世界中易导致个体与公共世界的分裂、审美观念中存在低俗化倾向、审美心理中呈现破碎化的特点等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未来改进的方向。

(李亢发言)
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任教师叶晨涛以《跨文化传播策略与纪实影像的融合: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新视角》为题,认为纪实影像作为增进文化理解和尊重的桥梁,有效打破了文化刻板印象和偏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入理解和交流。他强调识别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要求制作者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交流习惯,以实现有效沟通,并通过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减少文化障碍和误解,增强传播效果的核心要素。同时,他还指出纪实影像因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成为直接观察和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现象的窗口,通过案例展示文化适应与本土化和叙事手法创新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并介绍纪录片如何利用多渠道传播与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叶晨涛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生刘冰代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伟以《VR 纪录片提质中华遗产增效文化出超之议——以长影旧址博物馆为例》为题发言,强调VR纪录片在文化传承中的模因作用,以长影旧址博物馆为例,从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三个角度,探讨VR纪录片如何提升文化遗产内质,深化观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认同。从文化传播视角、个体层面以及普罗受众方面探索增效文化出海的文化育人并举之策。强调了VR技术拓宽了文化传播的平台与表现形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增强了文化认同,提升了个人文化素养,并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共享。

(刘冰代李伟发言)
在评议环节,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院长全燕从研究问题的明确性、选题的合适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等方面指出论文中的亮点与不足,并强调研究中普世价值与文化共鸣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在选题时要深思熟虑,确保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可以尝试多种研究方法,以丰富论文的内容与深度。

(全燕点评)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丁钟认为,各位发言人的传播理念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都利用了学术的视野和再造能力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的全景式展开开启了新的学术景观,同时指出研究可以引入更多的新视角和新概念。

(丁钟点评)
(初审:裴 煜)
(复审:万益杰)
(终审: 覃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