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第六届年会专题论坛一“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影像跨文化传播”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国际教育综合大楼503室举行。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牛鸿英、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研究员陶赋雯主持评议。

(论坛现场)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院教授谭慧和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助理研究员何媛以《“十七年”时期的新中国电影外交:冷战时代的文化较量与外交实践》为题,从“冷战初期的新中国电影外交实践”“构筑基于共同斗争对象的亚非拉文化联盟是新中国电影外交实践”“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外交实践”三个部分来分析了“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的电影外交活动,揭示了新中国电影外交如何在冷战初期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并影响全球局势与国际关系。

(何媛发言)
广州大学副教授周文萍以《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讲述探索——以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为例》为题,先是播放了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的预告片让大家对影片内容有初步了解,而后通过阐述影片的选题背景、内容涵盖面和叙述方式来介绍影片对于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故事国际化讲述探索的意义。该片为中法合拍纪录片,今年为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她认为影片的推出在文明交流和文化研究上都具有特殊意义。

(周文萍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研究员陶赋雯以《摩登记忆与怀旧挽逝—电影“初代女明星”再析》为题,以阮玲玉等“初代女明星”的形象记忆为例,探讨了身体美学在呈现人性自由和叛逆方面的作用以及“初代女明星”逝世后引发的长期记忆与哀悼叙事。通过解析“初代女明星”在历史文化中的形象记忆和以摩登为特征的流行文化记忆,探寻了为何“初代女明星”的形象在今天依旧被大家怀念。

(陶赋雯发言)
广东白云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吴铱以《中国电影的国际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策略》为题,从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创新传播策略如何提高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吸引力。同时,他还提到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制作水平,以拓宽国际传播途径。最后他提出,中国电影需持续优化跨文化传播策略,培养国际受众对中国电影和文化的欣赏能力,共同推动中国电影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多元、真实的中国。


(吴铱发言)
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杨翥鹏、硕士生姜霁峰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东北电影的美学解码与文化传播》为题,从主体建构与文化产生、东北式书写与文化传播和语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出发,通过对《钢的琴》《缝纫机乐队》等电影的分析,阐释出东北地域情感和美学特征的生成与传播,认为东北电影以其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和极具东北情节的符号为本地的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姜霁峰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张陆园以《迈向精准:“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效能提升进路》为题,回顾梳理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传播上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具体分析了中国电视剧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等方面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精准路径:在传播主体层面要强调精准分工,实现协同发力;在传播内容层面要加强精品生产,进行按需定制;在传播渠道层面要健全海外平台,注重精准适配;在传播对象层面要落实“一国一策”,推动精准传播。

(张陆园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助理教授易婧以《媒体外交的早期实践:基于 1935 年中国电影代表团访苏欧的历史考察》为题,在梳理公共外交、文化外交、媒体外交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将媒体外交界定为以传播媒介为主体、以跨文化传播为手段的制度化外交实践。聚焦于1935年中国电影代表团访苏欧活动,探讨了中国早期媒体外交的实践,考察了近代中国媒体外交的制度化进程及其历史经验。


(易婧发言)
安徽师范大学讲师王婷婷以《韩国 IP 电影品牌的海外推广战略及其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启示》为题,主要从品牌定位、视觉识别系统的创建和运营维护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了韩国IP电影品牌建构的逻辑。她认为相较于简单地出售翻拍权,韩国电影更倾向于通过直接发行原作的方式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她建议中国电影业应树立更强的品牌意识,重视IP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探索差异化营销策略。

(王婷婷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杨宾以《拉美电视剧(Telenovela):现代化进程中本土文化叙事与跨文化传播》为题,回顾了拉美电视剧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拉美电视剧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形成了成熟的故事模式和类型结构,既能满足当地观众的需求,又能吸引海外市场的兴趣。他还讨论了拉美电视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变,认为拉美电视剧的本土现代化跨文化讲述策略,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拉文明互鉴的重要参考。

(杨宾发言)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周斌、田月霞以《中国式现代化影视国际传播内涵研究》为题,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影视国际传播的概念及其具体体现,强调了这一过程中所包含的规模性、普惠性和推动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质。同时还阐述了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规模效应和对于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作用。她认为中国影视国际传播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发展理念,展现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周斌发言)
在评议环节,牛鸿英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时代背景十分重要,电影艺术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位嘉宾学者的选题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注意未来国际传播语境当中内容、路径和策略的转化带来的新挑战。

(牛鸿英点评)
陶赋雯指出,各位学者带来的文章不仅有理论深度,还非常有趣,反映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思考,并呼吁大家在今后可以多关注不同国家的影像研究,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影像跨文化传播。

(陶赋雯点评)

(合影)
(初审:裴 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