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第六届年会青年论坛一“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影像跨文化传播”,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国际教育综合楼515室开展。论坛由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鹏和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希主持评议。

(论坛现场)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汪米拉的发言主题为《“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拉美影视跨文化传播》,她的论述涵盖了影视交流历程、传播现状剖析以及传播策略构建三个维度。通过对中国与拉丁美洲影视文化交流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始,以及当下中国电影在拉美传播面临的文化背景差异等现状的梳理,展示了中国影视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在跨文化交流分析、国际传播策略探索方面的成果。

(汪米拉发言)
陕西师大文学院博士生韦思捷的发言题为《文明互鉴语境下的丝路国家电影文化交流史及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阐述了电影文化在记录和保存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背景也为电影媒介在今后丝路各国交往中升级其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了新契机。

(韦思捷)
广西民大传媒学院硕士生高丽雅的发言题为《故事世界的重构与新生:“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追光动画电影”的叙事创新》,总结了追光动画在动画电影领域如何通过创新手法诠释和传播中华文化及人文精神,运用跨媒介创作思维,以经典故事为蓝本构建“故事世界”叙事模式。通过改编神话传说,融入多元元素,为传统故事赋予新时代面貌和生命力。同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展现民族特色影像,追求东方文化艺术价值。这些努力为提升中国动画电影在全球的叙事潜力和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多元路径。

(高丽雅发言)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李书阅的发言题为《跨文化传播下国产剧“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以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为例》,她以《漫长的季节》为例,通过叙事策略和文化符号的展现,认为国产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升传播效果,需优化叙事方式,挖掘共鸣性文化元素,并加强市场推广。这些改进策略有助于国产电视剧更好地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李书阅发言)
广西民大传媒学院硕士生何泽昊的发言题为《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当代新媒体转译——以广西卫视全媒实践理论系列节目〈壮美之路〉为例》,围绕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通过影游融合的体验闭环、多维视角的空间叙述等方式呈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立体景观;通过多维并举的传达互动、屏幕内外的共同叙事等方面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全媒实践。

(何泽昊参加论坛)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赵凡仪的发言题为《可聆听的景观:少数民族地区民歌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新民歌大会〉为例》,她强调在互联网时代,跨文化传播面临新挑战,中国需创新讲述中国故事方式,通过情感连结和时空转换,实现内外传播效果。广西广播电视台《新民歌大会》以传统与现代融合,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际形象。中国对外传播正转向精准化,实现话语权转化和内化认同,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多元思考。

(赵凡仪发言)
广西民大传媒学院教师黄旭捷、硕士生龙泳、刘燕新的发言题为《直击与反思——浅析影视国际传播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新视角与启示》,以《里斯本丸沉没》为例,通过详实历史记录,填补国际社会认知空白,塑造真实中国国际形象。影片聚焦战争创伤,以亲民叙述引发情感共鸣,明确中国立场,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它不仅引导观众反思战争,更激发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为中国实现国际传播及国际合作发展贡献独特力量。

(刘燕新发言)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詹偲婕的发言题为《依托 YouTube 博主的“China Travel 中国游”视频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她指出“China travel”在YouTube上热度攀升。以外国博主视角展现中国旅游,对构建国家形象有积极影响,尤其能辟谣西方媒体不实报道。但仍有博主对中国扫码支付等习惯存在“水土不服”,文化差异也带来误解。为提升外国游客体验及国家形象,需改善旅游服务,打造特色品牌,并及时解答游客疑问。

(詹偲婕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生邓梦婕的发言题为《再现与重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以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例》,她认为影片《长安三万里》以唐朝为背景,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通过构建西部传统文化的文学空间,结合现代叙事技巧如隐喻、象征和双线叙述,电影有效地再现和传播了传统文化。这一成功案例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无限可能。

(邓梦婕参加论坛)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生王佳鑫的发言题为《中美合拍电影〈面纱〉意象的跨文化延异》,她认为2006年版电影《面纱》作为首部中美合拍片,融合中国题材与景观,尝试跨文化传播。然而,在影片营销中片面剖析文本,忽视中国哲学核心,导致“面纱”意象在跨文化传播中语义漂移。同时,跨媒介演绎和多元视角带来语义理解的含混。这些认同差异影响票房,也间接影响对“面纱”意象的跨文化理解,显示出合拍片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复杂性。

(王佳鑫发言)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章一帆的发言题为《中国视角下的东南亚形象:〈边水往事〉意象建构分析及跨文化反思》,她认为该剧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意象理论,在景象、声象、事象、人象上加深了中国观众对东南亚的刻板印象。论文指出国产影视作品常将东南亚描绘为犯罪动荡之地,影响跨文化理解和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呼吁创作者更客观多元地呈现东南亚,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消除刻板印象,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章一帆发言)
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生赵娜娜的发言题为《巧转·焕新·情动——论中国戏曲电影的“出海”自觉》,她指出在全球银幕秩序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影需提升国际传播力,戏曲电影作为独特类型片应担当中国文化“出海”重任。近年来,中国戏曲电影佳作频现,通过主题巧转、形式焕新等超越性思维,面向人类共同命运、科技进步、共通情感给出中国式回答、选择与诠释,展现跨文化传播能力,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赵娜娜发言)
广西民大传媒学院硕士生李晓彤的发言题为《叙事魅力与跨文化共鸣:国产网剧〈开端〉的海外传播路径》,她从国产网剧《开端》的现实主义悬疑题材和回环式叙事结构分析,认为其成功实现了海外传播。其融合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为全球观众提供新视角,重塑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开端》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为国产网剧提供借鉴,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海外传播策略,推动中国影视产业全球化发展。

(李晓彤发言)
广西民大传媒学院硕士生吴文俊的发言题为《从跨文化适应理论看国产影视剧在日本的传播策略——以〈甄嬛传〉为例》,她表明《甄嬛传》在海外传播效果因文化差异而异,日本成功而美国不佳。建议采用融入目标国美学的翻译策略,加强口碑营销和文化间性融合,并借助政策保障海外传播。同时,文化适应是双向动态过程,需在保持文化传统性基础上寻求与他国文化融合点,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吴文俊发言)
南宁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王一博的发言题为《中国故事在生态纪录片中的全球化表达——以纪录片〈漓江〉为例》,从自然奇观的视角震撼、人文故事的全球化讲述、生态保护理念和实际行动、全球化表达四个方面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生态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以及实现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和策略。

(王一博参加论坛)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生黄艳春的发言题为《他者视域下迈克尔·伍德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特征》,她指出迈克尔・伍德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东西方文化类比实现价值与情感共通,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平衡他者与自我视角,既将中国文化本土化叙述给西方观众,又以他者身份讲述中国故事给中国观众。其作品展现文化包容与尊重,为中国纪录片提供借鉴,促进中西文化对话与理解。

(黄艳春发言)
在评议环节,李鹏首先对各位同学的论文分享表示肯定,其次建议同学们应紧凑论文框架,明确选题和研究方法,从多学科角度分析,以提升研究质量,做到选题明确、方法准确、路径清晰。

(李鹏主持评议)
陈希认为各位同学应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影像跨文化传播”选题进行,抓住民族地区特色,使用规范的学术性文字,在研究中理论运用化繁为简,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影像跨文化”这一内涵,对学科分类进行清晰界定和准确记录。

(陈希主持评议)

(合影)
(初审: 裴煜)
(复审:万益杰)
(终审:覃慧敏)
(校对:林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