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上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第六届年会青年论坛二“数智技术赋能影视跨文化传播”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国际教育综合楼516室开展。论坛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诸廉与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董少伟主持评议。

(论坛现场)

(韦慷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韦慷的发言题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带一路”十周年纪录片叙事特点及传播价值》,他深入研究总台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发布的三部纪录片中的具体故事,提出“他者”与“自我”交织的多元叙事主体、“成就”与“变迁”俱道的多样叙事主题、“策略”与“艺术”并重的多重叙事方式构成总台“一带一路”十周年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创作特点这一观点。

(王谭千一发言)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王谭千一的发言题为《数智化语境下微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创新策略》,他指出数智化语境下,微纪录片在我国对外传播中作用显著,但也受文化折扣、制播策略落后、品牌运营不足等制约。为此,他提出调整内容语境、创新表达、加强品牌建设等策略,以提升微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

(程前发言)
广西民大传媒学院万益杰副教授、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程前的发言题为《从视听语言视角分析科幻电影的虚拟制作技术》。程前发现,在形式足够极致时,形式便融入内容之中。科幻电影因精致渲染而受欢迎,但相关研究多从技术或文学角度,少从试听语言视角结合两者。他通过分析《星际穿越》的剧情、剪辑等发现了虚拟摄制技术在科幻电影创作中的新型结合尝试,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见解。

(常涵舒发言)
广西民大传媒学院硕士生常涵舒的发言题为《视觉影像的发展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全球化下,地球村现象显著,信息传播快速。跨文化传播重要但面临文化折扣。她发现,科技便利为跨文化传播带来新机遇,尤其是视觉影像的发展,通过视听双重体验缩小文化鸿沟,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大国形象。

(王志文发言)
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王志文的发言题为《机机协作:国际传播视阈中AI影像自主传播的新模式研究》。他阐述了机机协作的概念,即从人人到人机再到机器间的协同工作,强调交互性。在智能生产中,他概述了从文本理解到自主合成的过程,包括NLP、图像、视频生成及音频合成,并总结了确保高效灵活生产的自主机制:数据共享、实时反馈和模块化协作。

(杨子如发言)
中央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杨子如的发言题为《AIGC赋能少数民族文化类短视频活态传承研究》。她介绍了AIGC在少数民族文化类短视频中的研究背景,提出AIGC赋能该类短视频活态传承,并针对发展困境给出解决方案。她论证了AIGC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文化认知角度提出实践建议,促进其在传承、宣发和数字化发展上的多种可能性。

(姚文英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生姚文英的发言题为《数智媒介下海南琼剧的数字化传播与传承策略探索》。她指出琼剧面临现代化挑战,缺乏明星演员和科技赋能。她建议线上线下双轨传播,利用数智媒介建档、分析受众、修复录像,并创新融合策略提升观众参与度,并总结认为数字化为琼剧提供了新机遇,有望推动其现代化转型和复兴。

(王璐童发言)
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生王璐童的发言题为《数智技术赋能当代戏曲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研究》。她认为数智技术促进了戏曲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从无声到彩色,戏曲与电影技术不断融合。新戏曲片通过技术实现艺术表现与数字美学的交融。《白蛇传·情》等作品展现了技艺与美学的结合。戏曲电影采用普世叙事策略并创新表现形态,数字虚拟技术使戏曲动作与镜头融合,为跨文化传播提供新可能。

(杨嘉怡发言)
中央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杨嘉怡、蔡玥来的发言题为《跨国记忆重构: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分析》,杨嘉怡在发言中深入剖析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探讨其在跨国记忆重构方面的独特作用。她指出纪录片国际传播应以共情为桥,寻求具象载体,引入多元表达,结合个体记忆与口述,促进国际文化共识与跨文化交流,为全球合作与文化融合奠基。

(杨世龙发言)
广西民大传媒学院万益杰副教授、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杨世龙的发言题为《电影〈前任4:英年早婚〉的拉康式解读》。杨世龙解读《前任4:英年早婚》发现主角经历“前镜像”到“镜像”阶段反思婚姻。观众也经历镜像阶段与角色互动。他提到,拉康理论对中国当代都市电影创作有指导作用,学习西方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构建中国故事和国际发展体系,推进中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周慧玥发言)
湖南师大硕士生周慧玥的发言题为《AI技术与当代沉浸式艺术展的互助性研究——以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为例》。她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结合AI、AR技术提供新体验。展览亮点是AI赋能数字化文化遗产,观众可自由探索互动。该展还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新型艺术教育生态,让观者体验东方美学。

(刘世成发言)
阳光学院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教师刘世成、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硕士生刘兴陶的发言题为《归属·多元·共同:国际纪录片节的跨文化传播伦理建构——以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例》。刘世成研究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跨文化传播伦理,指出纪录片节是文化交流桥梁,但现存国际节受西方审美影响。西湖大会展示真实中国,强调人文关怀,力求文化平等表达。他希望通过平等、真实、包容的对话,强化文化差异理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孙佳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生孙佳的发言题为《奇观叙事与文明互鉴:跨文化传播的一次影像实践——以中外合拍纪录片〈神奇的中国〉为例》。她指出,纪录片通过时空、技术、视像构建了中国文化奇观叙事,并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借助“他者”视角、历史记忆和共通符号,以及“桥梁人群”,可以拓宽交流渠道,实现情感共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刘雨珂发言)
广西民大传媒学院硕士生刘雨珂的发言题为《基于IMC理论视角下广西文旅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她指出文旅短视频存在平台协作、内容传播、线上线下分离、受众互动等问题,并提出整合平台、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资源等策略,以提升广西文旅短视频传播效果,填补研究空白,推动产业发展。

(诸廉主持评议)
在评议环节,诸廉教授首先对各位发言人就智媒技术的精彩分享表示认可,她表示通过这次分享,自己获益匪浅,接触并了解到了众多前沿的技术内容和知识。同时,她也中肯地指出,尽管发言人的研究成果颇具亮点,但仍存在一些细微的不足。为此,她建议各位发言人能够立足于现有的技术基础,进一步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问题,以此来深化论述的层次和广度。此外,她还鼓励大家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使报告不仅具备更强的前瞻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其在学术领域的价值。

(董少伟主持评议)
董少伟副教授出席论坛并主持评议,他也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努力,称赞大家能巧妙融合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传播理论。同时,他精准指出各研究存在的短板,如量化缺失、案例不足等,并给出专业建议助力学生完善成果。

(会场合照)
(初审: 裴煜)
(复审:万益杰)
(终审:覃慧敏)
(校对:林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