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专题论坛六—“影视传播‘请进来’和‘走出去’”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国际教育综合楼 510室举办。论坛由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勇和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建华主持评议。

(论坛现场)
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陆薇、副教授叶桐以《跨媒介视域下的川剧题材微短剧国际传播研究》为题,认为跨媒介视域下的川剧题材微短剧在国际传播方面有着重要价值,通过探究川剧传播策略及网络微短剧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阐述网络微短剧可助力川剧发展,并推动文化传播创新与文旅资源活化,为川剧跨媒介叙事、国际化传播提供新途径。

(叶桐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何杰锋、硕士研究生梁冰以《跨文化传播视阈下中国影视出海到东盟研究》为题,立足跨文化传播重要性,聚焦中国影视出海东盟这一目标市场,通过案例分析、深度访谈,剖析传播现状,挖掘案例与问题,提出构建“中国-东盟影视共同体”等策略,助力影视跨文化传播拓展。

(梁冰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熊艳和硕士生董淘以《〈姥姥的外孙〉的温情叙事》为题,认为影片《姥姥的外孙》采用温情书写策略,聚焦生活细节,节制叙事,不仅丰富了国内电影市场,还成功引发观众共情,实现了文化的反向输出,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同时在社会结构探寻中关注女性困境,引发伦理哲学思考。

(熊艳发言)
云南开放大学副教授张怀强以《中国电影对越南战争时期电影创作的影响》为题,认为越南电影吸纳其他国家元素,呈现多元融合态势,此独特性蕴含丰富研究价值,为深入探究中越电影文化交流及越南电影发展脉络提供关键切入点与深度剖析视角,助力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的拓展与细化。

(张怀强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学明和副教授万益杰,在分享主题为《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故事”的电影化——以国产空难题材电影的时空叙事与视听呈现为例》研究时,以国产空难题材电影的时空叙事与视听呈现为例,着眼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曾受渠道与创作水平限制致国家形象被“他者”化的状况,以《中国机长》等影片为对象,分析其改编手法、展现的主题及商业特征等,指出其实现内容与形式统一,为国际传播提供范例,彰显“中国故事”电影化、国际化潜力,助力电影产业发展。

(万益杰发言)
厦门理工学院讲师杨俊芳以《国片在马来亚:1942-1947》为题,聚焦特定时期马来亚地区电影态势,重点介绍了日剧时代的情况,借史料梳理,生动展现当时复杂的放映制度与多方利益纠葛博弈,为洞察特定历史时期马来亚电影业变迁提供深度视角与坚实依据。

(杨俊芳发言)
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徐党卿,新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任梦琪和讲师关莹莹以《中国 — 东盟视听周背景下南宁市视听产业整合发展策略研究》为题,通过分析其发展背景与人才培养举措,指出产业发展既有增长及合作机遇,也面临资源整合等挑战,介绍南宁市政府、校企等具体做法为产业提供人才与创新范例,为区域研究贡献案例与发展策略。

(关莹莹发言)
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方录晨和讲师蔡思诗以《北京影视作品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研究》为题,认为北京影视作品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探讨其在中马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强调马来西亚对华语影视的高需求,分析北京影视产业相关优势,回顾传播情况,指出其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优化策略与深化合作建议,强调拓展国际合作等多方面举措以增强传播效果。

(蔡思诗发言)
广东财经大学讲师蔡雨婷与《南国早报》记者潘晓荷,以《在中国做网红:拟剧论视域下抖音博主“越南春宝”的自我呈现研究》为题,认为越南女性抖音博主“越南春宝”在中国通过展示自我才艺、中越文化及越南农村生活,塑造积极形象,打破刻板印象,积极创作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观众互动,同时指出“越南春宝”作为中越交流平台,满足中国公众信息需求,促进中外交流,但也存在创作局限。

(蔡雨婷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刘晓静以《“落跑制片”模式下的泰国电影取景旅游融合发展探究》为题,认为 “落跑制片” 模式下泰国电影取景旅游融合发展极具研究价值,通过聚焦电影国际传播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分析泰国电影取景旅游现状,探讨国际合作制片模式起源及成功要素,借对比研究为中国电影相关方面提出建议,强调取景地政策宣传、电影内容创新等要点,为电影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启示。

(刘晓静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黄宏以《Netflix平台中国动画剧集的国际传播路径探析》为题,指出动画国际传播的优势及中国动画出海面临的挑战,提出开放合作、开发多元题材、避免过度中国风等建议,同时强调拓宽国际传播空间,挖掘不同文化亮点,为中国动画在国际平台的传播提供深度剖析与发展思路,助力中国动画产业走向世界。

(黄宏发言)
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方录晨和讲师蔡思诗以《短视频传播中的跨文化共情策略分析 —— 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为题,通过对《逃出大英博物馆》案例的分析,认为短视频产业在跨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上潜力巨大,创作者需洞悉不同文化、恰当叙事并重视反馈,为短视频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与理论支撑,推动跨文化交流在短视频领域的深入发展。

(蔡思诗发言)
吉林艺术学院讲师王志扬和硕士生王帅以《外籍博主网络 “热梗” 对我国文旅形象的传播构建》为题,通过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外籍博主网络热梗的高传播性、互动性及入境外国人口增长对我国文旅形象的影响,认为网络热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以其“高传播性、强互动性”为文旅形象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王帅发言)
在评议环节,杨建华教授对多个选题给予了肯定,认为它们具有主流性和策略性,然而,他也指出部分研究内容不深入、研究方法及成果不清晰等问题,并建议研究应细化内容,明确研究背景、过程、方法等。针对特定时间段的研究,他提出了调整时间阶段、细化研究内容的建议。在电影艺术史、媒体转型、数据支撑等方面,他也给出了具体的研究发展方向。此外,在论文细化方面,他建议作品细分研究并提供数据支撑,从多角度深入挖掘。对于纪录片创作、泰国电影研究及动画剧集“走出去”等议题,他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及叙事角度的改进需求。最后,在全球背景下供给侧传播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在文化边界、文明共情机制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的建议。

(杨建华点评)
张勇教授强调微短剧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研究应明确营销对象、考虑区域差异,同时,他认同对越南传播研究的价值,但认为其复杂且具挑战性。对于其他研究,张教授提出了情绪对比、补充数据等建议,并赞赏了熊艳在研究中找到了以小见大的切入点。

(张勇点评)

(合影)
(初审:裴 煜)
(复审:万益杰)
(终审:覃慧敏)
(校对:谢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