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专题论坛五“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研究”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国际教育综合楼 509 室举行。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苏静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蒋凌昊主持评议。

(论坛现场)
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邴波教授以《浅论“援疆精神”的影像建构》为题,通过阐述援疆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探讨影像建构的途径,认为影像建构的价值在于真实反映援疆工作,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辅助教材。

(邴波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徐雅宁教授以《危机反思与家园重构: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美学趋向 》为题,认为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生态美学趋向方面有着独特意义与价值,通过《狼图腾》等影片揭示生态危机与精神迷茫,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并倡导构建生态共同体,追求深层生态主义,聚焦少数民族“原生态”,展现生态和谐,传达生态人文关怀与重建家园期望。

(徐雅宁发言)
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一级导演韦庆林以《扎根人民创精品 桂风壮韵展新颜——新时代广西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研究》为题,认为新时代广西纪录片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总述广西纪录片紧扣时代脉搏、见证区域变迁,剖析其在民族文化传承、拓展国际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借助具体作品展现民众生活,为广西纪录片多维度发展提供思路,助力其品质提升与文化传播。

(韦庆林发言)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蒋凌昊和崇左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主任记者黄绍康以《边境城市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与探索 —— 以崇左广播电视台为例》为题,认为边境城市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有着重要价值,通过指出崇左媒体国际传播存在影响力、渠道及内容方面的不足,阐述其地缘、文化及传播创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人才、业务、资金等短板,提出立足边境讲故事、依托资源创新、挖掘题材、入驻新媒体、强化体系构建等策略,为边境城市媒体国际传播突破困境、提升影响力提供了新方向与新思考。

(蒋凌昊发言)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牛绿林和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助教樊雨以《<我的阿勒泰> 少数民族影视的共同体叙事建构研究》为题,借李文秀返乡引出民族融合记忆,通过节日时间展现文化交融与民族生活常态,以仪式行为构建历史与现实纽带,化解现代化困境,借人物交流彰显多元一体风貌,为少数民族影视叙事研究筑牢根基,有力推动该类影视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迈向新高度。

(樊雨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系副主任虞雪和硕士生黄泽龙以《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民族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国际传播创新实践——以<新民歌大会>为例》为题,认为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民族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国际传播创新实践意义重大,提出以《新民歌大会》为例,深入阐述其创新传播路径,分析节目多方面表现及传播成果,同时给出引入 AI 技术、强化跨国合作等对策,旨在拓展民族音乐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黄泽龙发言)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冀和硕士生罗永盛以《短视频赋能新疆文旅资源数字化转化的策略与实践研究》为题,认为展望未来,短视频已成为关键工具,需持续优化策略,推动新疆文旅资源数字化及国际化传播,为新疆文旅发展开辟新路径并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短视频+文旅”模式进行推广。以昭苏县副县长及文旅厅活动为实践案例,提出了挖掘资源、创新内容等策略。

(罗永胜发言)
临沂大学副教授徐玉梅和硕士生张紫琦以《“一带一路”倡议下少数民族电影的生态诗学建构》为题,认为在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少数民族电影的生态诗学建构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阐述 “一带一路” 下中国电影 “走出去” 的意义与形象建构任务,剖析家园空间诗性呈现,探究精神旅程诗性智慧,借影片彰显故事魅力、表达现代理念,同时关注生命意识诗性逻辑,思索生命相关问题,总结电影意识形态诗性建构,为相关研究提供多维度视角与深度解读。

(徐玉梅发言)
黄冈师范学院传媒与影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周萍萍以《罗田县“山坡”文化调查报告》为题,认为罗田县 “山坡” 文化有着独特内涵与重要意义,通过介绍 “山坡” 文化概念,阐述其在罗田县涵盖红色、绿色等五个方面文化的分布现状,分析其在传承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罗田县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助力当地文化发展。

(周萍萍发言)
西安外事学院专任教师吴鸿蕊以《西安回族文化纪实影像的传播内容研究——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为题,认为西安回族文化纪实影像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值得深入研究,通过阐述其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传播主体,探究传播内容,剖析相关历史、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抖音平台在提升内容观赏性、促进跨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显著,有助于西安回族文化的传播。

(吴鸿蕊发言)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讲师卢博文以《论广西红色经典电影的跨形式改编——以电影〈英雄虎胆〉为例》为题,认为广西红色经典电影《英雄虎胆》的跨形式改编极具研究价值,通过梳理主旋律红色作品改编现状,详述《英雄虎胆》从影视到舞台再回荧幕的多元历程,剖析杂技剧改编的多层面期待,解读在改编实践里的相关创作运用及其成功转变,为红色经典跨形式改编研究开拓新路径并提供实践借鉴。

(卢博文发言)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影学院讲师高珊以《新世纪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共同体叙事特征》为题,认为新世纪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共同体叙事特征值得深入探究,通过概述研究背景与创新点,阐述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介绍涵盖相关美学关键词及三部分内容的研究框架,为四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提供了全面剖析。

(高珊发言)
海口经济学院讲师郭佳敏以《基于影视IP开发黎族传说的现代叙事策略》为题,认为基于影视 IP 开发黎族传说对黎族文化传承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分享黎族传说的多元分类以展现其丰富底蕴,阐述 IP 取材的三种策略并以实例助力影视创作,着重讨论 IP 开发中重塑多方面的重要性,强调创新与传统结合,表示呼吁创新性开发新传说,为黎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郭佳敏发言)
在评议环节蒋凌昊指出,邴波教授的国家重大项目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援疆援藏精神,展现了深厚学术功底。徐雅宁教授反思新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美学生态,为相关研究提出了新视角。韦庆林探讨新时代纪录片创作方向,提供新的实践思路。热点电视剧《我的阿拉泰》展现边疆叙事新想象。虞雪和黄泽龙的《新民歌大会》境外推广成功,创新文旅推广方式。罗永盛和李冀的短视频实践策略,展现了短视频在文旅推广中的潜力。

(蒋凌昊点评)
苏静强调国际传播中民族特色的重要性,赞赏崇左广播电视台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她提到共情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并赞赏多位老师在实践中的探索。在IP开发方面,她提出利用AI技术进行海外传播的可能性。对于少数民族电影研究,她认为应强调文化共同体。在生态和反思方面,她强调寻找与反思是永恒命题。最后,她提到回族影像的传播问题,提出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策略。

(苏静点评)

(合影)
(初审:裴 煜)
(复审:万益杰)
(终审:覃慧敏)
(校对:谢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