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有这样一位辅导员:她深耕学生工作13年,两次婉拒调岗机会,只因难以割舍那群“常挂心间”的学生;她将职业生涯规划课打造成“人生发现之旅”,助力胆怯的学生蜕变为晚会总导演;她创新“入学前书信交流”“读书报告批注”等教育方式,在字里行间敏锐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辉丽姐”——徐辉丽,一位以专业与温情诠释新时代思政教育内涵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初心与坚守: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职业轮回
谈及职业选择,徐辉丽的答案始终坚定:“我的辅导员曾在我迷茫时点亮一盏灯,让我深知这份工作的意义。”2012年,她通过公开招聘加入广西民族大学,自此将青春倾注于辅导员岗位。
在13年的职业生涯中,徐辉丽也曾有过动摇。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调岗换职的机会,徐辉丽想过离开辅导员岗位,但学生的暖心留言和成长故事让她重拾信心并坚持下去。“每次想到学生的笑容和成长,我就舍不得离开。”在相思湖师德大讲堂上,她提及13年前曾承诺“做一辈子辅导员”,这份承诺不仅是对学生的责任,更是对教育初心的执着坚守。徐辉丽说:“做一行爱一行,若能爱一行做一行则更佳。”
面对学生,徐辉丽亦谆谆嘱托:“切勿因羞涩或认为无足轻重而错失成长良机。要积极与师长、同窗交流,勇于寻求帮助。大学乃人生关键阶段,愿你们珍视光阴,无畏追梦。”她鼓励同学们对辅导员持以敬重而亲近的态度,而非敬而远之。就如徐辉丽的辅导员为她点亮前方,她也化作灯塔,始终为自己的学生指引人生航道。

个性化沟通:“精准滴灌”式的成长导航
“教育并非流水线作业,而应如中医把脉般因人而异,精准施策。”徐辉丽有着自己与学生独特的沟通之道。面对面谈心是她的“看家本领”,她总会利用班会、晚自习巡查、下宿舍等契机与学生互动,坚信“唯有真正了解学生,方能精准帮扶”。她认为,与学生并肩作战是深化彼此理解和信任的最佳途径,无论是合作策划校园活动,还是带领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会从“指导者与执行者”升华为“战友”。
徐辉丽常通过指导学生作品、提供学业建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加强沟通,有意发掘需要帮助的学生。徐辉丽在与学生的沟通时总显得游刃有余,她采用“从点到面再到点”的策略,总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构建出系统性的帮扶方案。“学生的成长不仅体现在学业进步上,更在于心理与人格的全面发展。”徐辉丽说。
2014级编导专业学生冯继浩在徐辉丽的指导下,从一个害羞的新生蜕变为班级和学院的学生骨干,还担任了他们那一届毕业晚会的总导演。徐辉丽认为每个学生都像未雕琢的玉石,拥有巨大潜力,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发掘和激发。在徐老师的教育下,冯继浩学业不断进步,综合素质和自信心显著提高,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是徐辉丽教育理念有效性的最好体现。

铸魂育人:传媒学子的“红色领航员”
作为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徐辉丽致力于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传媒专业实践。她秉持“传媒人首先要立心铸魂”的理念,不断与学生强调要坚守政治立场,将党性修养融入专业学习。在党建工作中,徐辉丽严格遵循发展党员的制度规范,通过集体评议、公开答辩等方式吸纳政治立场坚定、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确保“红色基因”在传媒实践中代代传承。
面对AI技术的冲击,这位“老辅导员”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力,探索“人机协作”的育人模式。徐辉丽希望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精准推送实习信息与心理辅导资源。一直以来,她都坚持着“精品化、精细化”的工作要求。在她30多本工作笔记,就是她最珍视的“职业勋章”。“传媒人的使命,是用专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她说,“而我的使命,是确保这些故事始终流淌着信仰的力量。”

春雨滋润,教育如种子助成长。徐辉丽坚守岗位十三载,见证了4000多个青春故事绽放,生动诠释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初心。她坚信教育的真谛是关注每个生命,点燃激情。未来,她将继续以初心引领孩子们追逐梦想。
(初审:徐辉丽)
(复审:裴 煜 )
(终审:黄焕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