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下午,在第十八届广西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乡村振兴组的比赛中,来自百色市凌云县玉洪瑶族乡那立村的第一书记安烨锋带来了精彩的诵读作品《青春之光(节选)》。
在百色山区蜿蜒的山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印有“第一书记”字样的马甲,用脚步丈量土地,以实干践行初心。
舞台灯光渐亮,舒缓的音乐响起,《大山的女儿》影视片段在大屏幕上播放,安烨锋用富有情感的语调念出这组数字:“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有300多万名干部奔赴农村和山区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1800多人牺牲在一线。”
安烨锋:“如果用三个词概括我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我想应该是宣传、带动和探索。”那立村位于百色市凌云县玉洪瑶族乡的偏远山区,“那里的山路不是人们常说的十八弯,而是三十六弯”,这是安烨锋对那立村地势的形容。

(安烨锋诵读作品《青春之光(节选)》)
比赛中,他身上那件印着名字的“第一书记”马甲格外醒目。“这不是舞台设计,是我的工作必备品。”他笑着解释。日常工作中,这件马甲陪他走过泥泞山路、走进村民家中。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以黄文秀事迹作为诵读作品时,他感触道:“我和文秀曾是朋友,她在百坭村的奋斗故事非常触动我。《青春之光》一文发表后,那些与黄文秀相处的场景历历在目,所以我想用这篇作品来表达我对她的思念之情。”
在他看来,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与乡村振兴有着天然联结:“这是个绝佳的宣传舞台。我们就是要借助经典诵读这个舞台,把乡村的好作品、好产品、好产业宣传出去,吸引关注,最终带动整个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
“路灯的光洞穿了山村的暗夜,正如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他引用文中语句,讲述百坭村的蜕变:从无幼儿园到建成“文秀幼儿园”的教育突破,从零星种植到千亩砂糖橘基地的生产发展,黄文秀用生命铺就的振兴路如今繁花似锦。而在那立村的工作,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安烨锋说:“刚驻村时,打通产业路、协调项目资金等难题,我都能够从黄文秀的工作笔记中找到思路。”

(安烨锋比赛现场)
“我送给所有乡村振兴工作者一句话,无论何时,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当然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安烨锋的话语掷地有声。这是无数像他一样的乡村振兴工作者用青春写下的振兴答卷。正如黄文秀的青春之光,新一代乡村干部正以实干为笔,在八桂大地上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